88553阅读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愿望清单,
这个愿望清单有多长,里面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只有每个人自己清楚。
可是,在有些人手里,这个愿望清单总是被推迟,被搁置,被遗弃,
被陈列在时间的阁楼里朽坏、腐烂,化成了粉末。
而有些人手里的愿望清单,一次次被刷新、被丰富、被实现,
被放在流血的荆棘中生了根、发了芽、长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尽管当时西方风潮“人权自由主义”思想已东渐,但女人们普遍都还缠着足,笃信“无才便是德”的迂腐观念,相夫教子,垂手伺候在男人的身后才是“贤德的妇人”。至于出国留学,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堪称传奇中的传奇。
石美玉(左)
而当时偏偏就有这样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她大胆的迈出了令国人惊诧的,一双未裹足的“大脚”,漂洋过海去到美国学习医学知识,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开办医院、建立孤儿院,收养孤儿。
她也因此成为美国任何一个宣教机构都乐于委派的宣教士,这在中国基督徒中,是屈指可数的。
请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 —— 石美玉。
01
中国最早留学美国的医生
大学首位亚洲医学女博士
1873年,石美玉出生于湖北黄梅一个没落但十分温馨又相爱的小家庭中。
她的父亲石宅嵎是江西省卫理公会最早的华人牧师之一,她的母亲是教会女校的校长,因为父母的基督信仰,所以她从未被要求裹足。
石美玉从小就喜欢写愿望清单,大大的旧报纸,随手拾起的碳削,写的满满的。每次有愿望被实现后,她就会再想一个愿望填进去,如此反复,从未停歇。
七岁时,由于家境太过贫寒,便随父亲到江西九江谋生。
当时,美国卫理公会来华宣教士昊格珠(GertudeHowe),在江西九江当地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由于石美玉的父母是被卫理公会宣教士带领信主的,所以她便一直在教会学校学习、生活。
昊格珠(前排中)与教会学校的学生
有一次,昊格珠见到石美玉与其他同期学习的小孩子差别很大,她十分好学又聪明伶俐,常常喜欢自己一个人钻研书本。
此时,恰巧石美玉的父亲突然提出请求,希望昊格珠能帮助石美玉进入美国的医学院学医,在征得石美玉本人的同意后,昊格珠便将她收养在身边亲自教导。
1880年(光绪六年)宣教士昊格珠因时局原因不得不返回美国,决定将石美玉一同带往美国读书。
石美玉来到美国后,并没有被眼前的繁华新鲜世界所影响,反而更加勤奋学习。
百年前的美国
在十年的时间里,先后熟练掌握了英语、德语、日语、等多国语言,并且对所学的数、理、化、绘画、音乐等诸多科目表现出浓厚地学习兴趣,且无一不精通。就连昊格珠都难以置信,连连称赞自己发现了一块“瑰宝”。
1892年,石美玉中学毕业后,时年19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当时第一流的学府也是当时美国人口中的“科研摇篮地”——密歇根(Michigan)大学。
进入大学后,她仿佛“疯了一般”,醉心医学,以图能尽快回国医治中国同胞肉体上的病痛。几年后,她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授予博士学位,继续留校学习。
美国密歇根大学
平时,为了不引人注目,她在美国一直都是穿西式服装,但只要有表彰大会,她就会换上家人在临行前为她准备的传统中式服装,上台接受学校的嘉奖。
1896年毕业典礼上,石美玉穿着粉色的中式旗袍,步履优雅地走上讲台,获得全场师生潮水般的掌声。
她不仅是中国医学界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生,更成为密歇根大学最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女性。
02
毅然放弃留美的“傻子”
跟随呼召回国医病宣教
她自信的站在台上,分享着自己已经完成的“愿望清单”,也透露了一些愿望清单上迫切需要完成的“大愿望”,第一个就是回国,创办医院救治同胞。
在此之际,学校趁势抛出丰厚的橄榄枝,但她毫不犹豫地谢绝了,她的美国同学得知后十分不解,骂她是个“傻子”,白白浪费了其他人梦寐以求的大好机会。
石美玉连半句话都没有为自己解释,她坚定心中上帝给她的异象:回中国!
很快便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回到了中国。
当时和石美玉一同在密歇根大学学医,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且执意回国的还有一位中国基督徒女子,她的名字叫康爱德。她们决定一起回到家乡,做出一些改变。
两人刚落地,茶水还没得及喝一口,就被乡亲们请去救急,处理一宗难产手术。
一位产妇怀的是双胞胎,但在第一个婴儿平安降生后,发生了宫缩停止的现象,如果抢救不当,另一个婴儿和产妇都会出现生命危险,当地有名的中医对此无计可施。
石美玉和康爱德俩人凭借精湛的医术,保住了产妇和婴儿的生命,这一下子就在十里八乡传了起来。
很快石美玉和康爱德两位主内姊妹就动工开了一间小诊所,第一年,十里八乡甚至是外省的,来就诊的病人达 2000多人次,两年后,接待的病人就超过了5000人次。
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对,原先的诊所一下子就显得十分狭小,连下脚的空地儿都没有。
连日来,目睹到这一情况的石美玉,内心十分焦灼。她祷告祈求:“主啊,既然祢带领我学医,又让我学成归来,现在就求你帮我开道路,我们需要扩充更大的场地,求你预备。”
03
向美国筹款建立教会医院
创办中国最早的护士学校
有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石美玉决定写信给远在美国的朋友,请求他们捐款相助。因为她擅长交流,又很懂相处之道,在留学期间很受朋友欢迎,所以信件发出不久后就有了回应。
当时的美国芝加哥名医Dr.I.N.Danforth为纪念其去世的夫人,愿意出资并委托石美玉在中国建造一所以其夫人名字命名的医院。
1901年12月,但福德医院(今为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建成投入使用,共拥有95张病床和当时最先进完善的设备,石美玉出任该院院长。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这个内心强大的女子,再也忍不住了,她躲在一旁嚎啕大哭,不住的说着:
“主啊,感谢祢,主啊,感谢你......”
即便如此,她并没有停止为主作工。
石美玉在儿科病房
与此同时,为了传授医学知识,培养中国女性护理人才,让更多的人受益,她又创办了但福德护士学校(今为九江学院护理学院)。
石美玉日夜不停的亲自手编教材,把英文医学书籍翻译成中文、投资购买教学设备,又利用绘画的天赋,画了一幅又一幅人体解剖图。还积极争取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资助机会,并选派优异的护士出国留学。
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是我国最早的护士学校之一,这些学生们白天和医护人员一起在医院从事护理实践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和石美玉学习医护理论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石美玉与但福德医院的医护人员毕业照
石美玉个人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九江的20多年时间里,她一边治病救人,一边潜心培养了500多名护士。
其中,中国护士之母、中华护士会首任中方会长伍哲英,就毕业于九江但福德护士学校,她本人在学习期间,受到石美玉的精心栽培。
04
日夜繁重的工作终究压垮了她
“我要为主的做的不止是这些”
她在神的带领下,使得整个医院的医护人员专业水平直线上升,但她并没有满足于此,为了医院能够更良好的长远发展下去,石美玉祷告决定赴美筹募资金。
因着她虔诚的信仰态度和坚定的服侍意志,再加上但福德医院在美国的声誉也非常好,所以得到了大批奉献注入。
回国后第一时间,她就用这笔钱将医院扩大了一倍,接诊病人激增,仅当时一个月就诊治了2743名病人。
石美玉忘我的付出不仅得到当地乡绅的热烈响应,更是获得了当时兴起的各地民族主义改革者的大力宣扬,信任和尊敬也接踵而至。
有一次,她生病在家休息,九江知府竟然主动出告示:禁止任何车马经过她居住处门前的街道,以免影响她养病。
1906年,石美玉的胞妹石安娜突然患病去世,繁重的工作加上多年奔波饮食不规律,也导致石美玉盲肠炎发作,她不得不暂停手下的工作前往美国做手术。
手术之后,她顾不上休养,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四处演讲,向美国教会分享她心中的异象和中国教会的真实需要,同时还鼓励那些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坚定信仰、钻研学术,日后能被主使用,回国服侍。
她向所遇见的每个人,称赞她的那群可爱的护士们:
“她们对主充满信心和爱,将这项舍己的工作作为她们毕生的事业;她们不图任何回报和奖励,只求自己所做的能蒙主喜悦,她们经历很多人没办法想象的艰难困苦,只为将荣耀归给主,我为能与这样一群爱主的人一起作工,而感到无比自豪!”
但福德医院的医护人员
每每说完这些,她都热泪盈眶,这泪水是感恩的泪,因为她深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奔跑,而是有相同信仰的一群人,一起携手奔跑。
“我要为主的做的不止是这些。”这是她最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因为始终持有这个信念,她更是做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举措。
05
史无前例的向农村派“福音护士”
首次把现代医疗输入到中国农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石美玉积极参与并协助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国发展现代医疗事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医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医疗服务的主流。
但在当时,以农村为大多数人口居住地的大环境下,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仍旧居高不下。
非常爱孩子的石美玉目睹这一切后,时常忍不住,暗暗啜泣。
为此,在多次祷告寻求上帝的带领之后,她开始了一项史无前例的计划 —— 向农村派遣“福音护士”。
因此,她也被称为是“中国最早制定一些列计划,把现代医疗服务输入到农村的人”。
她一鼓作气,向毗邻九江的安徽太湖、湖北黄梅的农村偏远地区派遣护士建立小型连排诊所,并安排由技术过硬的实习医生定期轮换下乡巡回医疗救治,提供发放药品、接种疫苗、难产接生等基本医疗服务。
石美玉也经常亲自带领要踏入医护岗位的学生一起深入农村,诊治病人。
除了医院护理外,石美玉也很重视公共卫生护理,不定期频繁组织护士到各个社区传播公共卫生知识,帮助乡民。
从1915年到1920年,5年间,她多次在城乡地区举办公共卫生讲座及实地操作,内容包括结核病卫生预防、妇女产前保健、婴儿喂养指导、疫苗预防与接种、鼠疫预防、消灭蚊蝇、关注环境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等。
她每周一次组织安排人员到教会学校亲自授课培训,据资料记载,最多时近800名已婚妇女参加。
在农村举办公共卫生讲座
众所周知,今天,社区护理已经成为社区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的是,在一个世纪前,石美玉为之进行的探索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意义,她是我国早期护理专业的奠基者和先行人。
正因为她这一些列重大深远的行动,才使得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更多的农村新生婴儿得以健康活泼地成长。
“别担心,只管祈求,经费会有的,主会帮助我们的。”
每次只要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石美玉就会这样耐心的说着安慰每一位同工,并带领他们开口祷告,凭信心去走每一步。
至始至终,石美玉都清楚的明白,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扬福音,借着手能医治人身体病痛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做传福音的工作,这才是真正要做的。
她热心教会的福音事工,为教会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的教会领袖。
06
联合创办首个华人布道会,缩衣节食
凭信建教会、医院、学校,收养孤儿
1918年石美玉和余日举、陈维屏、蔡苏娟、诚静怡、胡素贞等7人,在庐山牯岭组成了中华国内布道会,这是华人自发的第一个布道组织。
1918年底,石美玉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修。
并于1920年完成研修后回国,辞去了卫理公会的职务,与昊格珠、美国女传教士胡遵理一起,在上海组织创办了伯特利教会和伯特利基督教医院,开设了两间药房和一所护士学校,她们还收养了36个流浪孤儿。
同样,伯特利医院初在刚创办的阶段也是相当艰辛,医院地址位于外交部一位部长的老房子里,那里因为长期“被鬼和老鼠占据”,没有人敢住,于是,石美玉通过不断募捐来改善医院的基础设施。
募款时她常常身无分文,据她身边的林牧师回忆,由于美国那边的募款中断,上海当地的基督徒和慈善家的捐助又十分有限。在那几年里,他带领着伯特利的教职同工们,节衣缩食,勉强维持着二三百人的衣食生计,使大家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免于饿死。
每当一次又一次陷入资金短缺的境地时,她就一次又一次地默默向主祷告:“经费会有的,主会按着所需赐予我们的。”
每次祷告后,上帝都会差遣陌生的奉献者,意外又惊喜地送给她所需刚刚好的财物,她也在上帝的恩典中愈发刚强的传福音。
07
致力于解放封建旧俗对女性压迫
公然反抗政府对基督教课程限制
1925年,中华妇女节制联谊会在上海成立,石美玉任第一届主席。
该会是世界基督教妇女节制会的分支机构,以节制烟酒、女性解放、兴办慈善等三大事业为宗旨,反对蓄婢、纳妾、缠足、束胸等各种恶习。
她提出女性合理维权、女性经济独立、女性婚姻自由平等多项主张,为女性在家庭及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搭建了有力平台。
在1928年,国民政府下令,所有教会学校的负责人必须由中国人担任,且将圣经课程设为选修课,而非必修课。石美玉拒绝了第二个要求,她坚持哪怕以政府不予注册为代价,学生也应必修圣经课程内容。
尽管她公然不顾后果的违抗政府命令,但同为基督徒的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姊妹对她的坚持深表嘉许。
虽然创办的学校因此没有取得注册资格,可上帝更加的祝福在真理上坚守她,学校学生人数依然逐年倍增,在三十年代已经超过了200名。
石美玉常常望着教室里渴慕学习上帝话语的学生们出神,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就像没有人知道她接下来要做的这件令人敬佩的事一样。
08
在饥荒中建立最大的孤儿院
并将每一个孩子都送进大学
1928年,山东地区爆发连续性大灾荒,大量难民涌入上海,石美玉得知有300名孤儿即将到达上海,在安静地祷告之后,她的愿望清单里又多了很多个愿望。
而后,她直接赶到车站接回100名孤儿,没有丝毫犹豫的降他们收养了。
她啃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建立了当时最大的孤儿院,附带设立了小学和中学,这些孤儿们长大后,石美玉又将他们一个个都进了大学深造。
但她最看重的依旧是人灵魂的得救。
1931年2月,她与著名布道家计志文、宋尚节等人同工,发起并支持伯特利巡回布道团,派遣宣教士分赴全国各地深入偏远地区宣教布道,脚踪遍及边疆雪域各地,对后来乃至今天的教会发展影响甚大。
1937年,抗战爆发后,原来设立在南市制造局路的伯特利医院被日军强占,则被迫迁到上海法租界内的白赛仲路。伯特利孤儿院也被毁的不成模样,被迫迁移内地,伯特利神学院被迫迁往香港九龙嘉林边道。
伯特利神学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香港,伯特利神学院无法继续正常开展上课,师生分批撤往贵州毕节。而伯特利医院则因租界沦陷,被迫逼停所有运营。
1945年抗战胜利后,石美玉在美国积极筹募资金,在废墟上燃起希望,重建了伯特利医院。
1947年3月,伯特利神学院重新迁回香港恢复上课,一切有有了新方向。
此时,石美玉的愿望清单里又多出了无数条新的愿望,她拿出一切积蓄,开办了免费的平民小学,为难民子女提供教育。
09
放下自以为应得的权利
一生单为荣耀上帝而活
1951年,伯特利医院被政府接管,并于第二年更名为上海第九人民医院,2005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基督教伯特利医院(现上海交大附属第九医院)
从1898年至1949年,51年间,石美玉先后在国内创办医院、学校及医护学校达15所,遍及全国近10个省市和地区,收养残疾儿童、弃婴、孤儿等近千人。
此后,年近八旬的她远走异国他乡,仍然孜孜不倦地传播福音,心中常常惦念故乡的一切,她在美国和香港分别引导协助建立了伯特利教会,专门培养福音宣教士。直到今日,在港台以及海外,伯特利教会仍然在为主发光发热。
石美玉,就像她的姓一样,爱主的心坚定不变到年岁终了;
又如她的名一般,心境通透、纯粹到容不下一粒不爱主的因子。
1954年12月30日,石美玉安静又祥和地安息主怀,享年81岁。
一个女子,终身未婚,把最美的年华都献给了中国的医学事业,更是为神国的福音摆上自己的一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现实社会,从不问究竟,为那福音高扬,倾尽所有,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提摩太后书4:7
反观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我所知的我不愿作,我愿作的我不能作,我能作的却不愿作。
快走吧!
在浓雾拦住双脚之前、在美景遮住双眼以先、在虚谎掩盖真理之时,在为什么勇气和信心的问题总是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的、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冠以叫做生活本身之时,加紧脚步快跑跟随主吧!
就是从我粗砺的一生中榨尽青春年华,悉数奉献于主,仍觉不够。
88553阅读
82222阅读
79644阅读
71416阅读
57328阅读
57116阅读
57115阅读
51974阅读
51335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