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心灵渴望》:02 第1章 - 我们存在的奥秘(上)
2020-11-02 2306阅读
作者: 侯士庭
|来源: 全球爱之音
人心的渴望决定了人经验的范围、见解的深度、判断的标准,以及选择价值观的责任。渴望对于人生的影响极大,扭曲的渴望会使人陷入绝望、耽于感官。本书辨析了什么是扭曲的渴望,帮助我们认识到,偶像崇拜、成瘾、浪漫之爱和理性主义都是虚空的,不能真正满足人心的需要。人心真正渴望的是永恒,唯有与那位永活至圣者建立关系,人心的渴望才能获得真满足。
主 播:雪 鸽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从死去的土地里培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
——艾略特《荒原》
畅想冬去春来的乡野。当嫩芽从泥土中崭露,花苞绽放出窝窝嫩黄,那本来由苍白与灰褐色构成的凄冷冬景就变换了模样。诸位渴望这一清新的季节,渴望它的和煦与丰富。春日来临时奔涌的希望之潮,反衬出我们内心深切的渴求。因为已有太长时间,我们都生活在“现代性”这一严冬环境中。自十八世纪所谓的“启蒙运动”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对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进行观察,得出逻辑结论,并唯独接受那些“合乎理性”的事物。这种方式虽然带来了技术上的奇迹,但同样也把我们与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割裂开来。正如春天渐渐改变了俄罗斯的严冬,照样开放政策也给东欧人民带来了社会生活的解冻。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认清人类的心灵。那些曾经在冰冷桎梏中战抖的人们现在热切地渴望一种崭新的生活。在西方,同样也有一种变革正在流行开来。在我们一直为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心存感激的同时,难道这套制度就没有被人们所滥用吗?我们无法对西方的民主制度自鸣得意,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以贪婪、自私和孤立主义为标志的。或许,我们需要来一场自己的“开放”。人们对“现代性”感到幻灭,有些人则宣称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靠棉花糖生活
我依然清晰记得在美国南部度过的六个月美好时光,这里的每个人都非常“和善”。在此之前,我曾在纽约一所校园中度过了一段时光,而在那里,人们生活艰辛,说话很冲,而且硬梆梆的。因此,在南部,当每个陌生的路人都微笑着用一句美国南方口音的“你好”跟我打招呼时,我便有一种宾至如归的诧异。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这是一种棉花糖一般的客套。要做棉花糖,你只需要取出一茶匙的红糖,放在一个转锅中,就能拉出一大块棉花糖来。你手中的这块糖只需挤一下就会化为乌有,只剩下用力一挤所留下的红印。当我试图从一位现在已经离婚,并颇为不幸地生活在其他地方的南方“淑女”身上探求这种观念的究竟时,她告诉我这种情况在她自己家中是多么真实。她父母看重的不过是面子而已。他们只购买看上去风光的东西,精致的殖民时期风格的房子(就像在电视节目《达拉斯》[Dallas]中看到的那样),停在私人车道上的几辆新车,定期更换的新家具;当然,还有他们女儿的外表。但是,珍承认说,“我的家人从来没有认清我到底是谁,我内心有多么痛苦,也从没有给过我渴望拥有的那份亲情。因此,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浪漫的事情,曾经堕过一次胎;而如今人到中年,我的婚姻也已经瓦解了。我独自生活,无法相信任何男人。我对年轻时所相信的那种好莱坞式的生活已经彻底绝望了。”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你不能把棉花糖的事太当真。在我教了六个月课的那所南方大学中,曾经有一个学生发了疯,一阵疯狂扫射,打死了三十位年轻人。但是,我在那里时,却从来没有哪个人谈起过这件事。在一个“棉花糖”般的群体中,这种事谈起来太可怕了。然而,已经离家很久的珍,却足以看穿将她养育成人的那种生活方式的虚幻。正如她坦承的那样,“我已经彻底认清,在我整个人生中,离真正幸福有多么遥远。只有此时此刻,我才得到了那份失去已久、最宝贵的信任,而这份信任我肯定也永远不会再给别人了。”她当时坐在我课堂里,听了一系列讲座;而这些讲座就成了本书的核心部分。她和许多其他人的经历,使我下定决心要将这些思考分享给更多读者。我越来越确信,我们必须将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不给不切实际地将人生视为棉花糖般的享受留下丝毫余地。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