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40阅读
本文摘自《中信》之<观点与角度>栏目
作者 张宇理
「我是个理性感很强的人,总觉得没有信仰,我仍然活得很好。基督教徒会说,人的生命不限于今生,人会有永生,只要相信神。但很坦白地说,我是一个不在乎有永生的人。我从来不介意自己能活多少天,因为我不认为生存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相反,若我真得到永生,但又不能和自己的朋友、家人一起(我有一些过了世的亲友,他们都不是基督徒),我也不会快乐的。」
这是一段极感性的话,仿佛此君在宣布:为了与逝去的亲友重聚,他已决定选择悲剧命运──现在生无可恋(「我从不介意自己能活多少天」);如果有天堂,他不能和亲朋相聚,也不会快乐;如果没天堂,当然不能与亲友相会,现在想起来就够不快乐了;如果有地狱,他又能和亲友地狱重逢,也不能快乐,否则地狱就不能称为地狱了。
到底是什么缘故,令黄君矢志于这种悲剧性的抉择呢?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被一般人公认为「活得很好」的人,而是一颗受伤的心。
是不是因为这颗受了伤的心,拒绝快乐,拒绝天堂,因而也不能相信上帝呢?是不是因不能相信上帝,所以才产生这许多纠缠不清的所谓现实与理性问题呢?我不敢说,因为我并不认识黄君。
但是,我想趁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心灵受创与不能接受上帝的话题。这是一个很微妙与感性的问题,根源不是理性,而是由感性产生许多近似理性的问题,所以才令两者之间界限模糊,使人雌雄莫辨,以为真的是纯理性问题。
人的心理很复杂,许多人说话不直说,或许是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心理;或许他们知道了也不想直说。举个例来说,一个变了心的丈夫,想和情妇双栖,和太太离婚,但又不想冒薄幸之名,心中很是矛盾,对太太越来越没耐性,常常借故挑剔,一会儿说她的发型难看,一会儿说她衣服不称身。可怜太太无论怎么努力迁就他,改变自己,也不能令他满意。无他——这丈夫不满意的,就是他的太太,其余的只是旁枝末节。
讨厌一个人,你自然会找到许多不满意他的理由。相反来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癞痢头的儿子是自己的好。只要喜欢,缺陷就是缺陷美。别以为人很理性,人感性超过理性。理性需要更大的自我克制、舍己,剔除自我的感情、成见、偏好,才可谈到客观。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事,都可以找到千百个理直气壮的理由,很「理性」地说服自己和别人。从婚前性关系到堕胎,到婚外情、包二奶、离婚,到同性恋,再到杀人,你能找到哪一件事是想不出理直气壮、掷地有声,而且有「理性」的理由的?人的感情所系,「理性」理由便会一个接一个产生。
同样,一个人决定不信耶稣,便会有许多借口,理性问题便是其中一个。当然,我不至于说所有问难的人都是存心抬杠;若然这样猜测,以后也不必与人讨论信仰了。我的意思不是这样,而是说有这样的人。譬如有人因为朋友盛意拳拳地邀请他们信耶稣,他们很不想信,但又不好直率拒绝(也许已拒绝过了,但朋友锲而不舍),于是便找出很多借口来婉拒,理性难题便是其一。
一颗受伤的心,也可以叫人不甘于相信耶稣。
人的心理脆弱易伤。有的人心理如林黛玉一般,弱不禁风,稍微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他就会说被人严重伤害。我们活在世上,或多或少都生过病,身体被碰伤过,心灵受过创伤。好些人心灵受伤后,如身体健壮的人,可以复原。但有些人因为心理太脆弱,好像身上有一个无法复原的伤口,心理不能完全康复。一般来说,这不是受伤多重的问题,而是当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所以在同一环境下长大的两个人,经历相同,所受过的伤害相同,一个人可以活得快快乐乐,心理健康,做人光明磊落,怀着善意与爱心处世待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正派角色。但另一个人却可能充满仇恨、忿怒、怨尤、苦毒、不平、要报复,思想偏激,人变得闪缩、诡诈,甚至进而发展为双重人格,产生破坏心理,例如邮包炸弹杀手,本为天才,却成了凶手。许多囚犯都来自破碎家庭,换言之,他们都曾受过伤害。其实世上哪一个人没受过伤害?不过是看你怎么处理而已。但近代人不察,加害者只要强调自己曾经受害,便有人大洒同情之泪,转而觉得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那个原来的受害人,反是加害者。人是很糊涂的,容易误入歧途,「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赛亚书五十三6)
还好,有许多人受伤害以后,虽不能复原,却也不如上述的人充满仇恨和破坏性。他们的表现是沮丧、悲观、绝望、灰心、低沉、颓废、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不在乎。更严重的是觉得生无可恋,人生没有乐趣,不能再爱其他人,不能再欣赏生命。也许他们的个性稍好,他们不会伤害他人,但他们也有怨忿,发泄的方式是伤害自己。对上帝,他们也不用作恶的方法敌对,但心中也难免怨忿:怎么神不帮助我呢?祂若有大能,我的事于祂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祂为什么看着我受创伤、无助无奈而不帮忙?祂见死不救吗?祂不存在吗?祂不理我吗?不理整个世界吗?就是因为有这些感性的怨尤,对信仰的理性问题便油然而生。其实即使你能完满解答他所有的信仰问题,他也不会信的,因为在他心里纠缠着的,是另一个于他更要紧的问题,而不是那些莫不相干的理性问题。
许多人以为,「信、望、爱」只是宗教的情操,而上帝的诫命要人做这个、不做那个,就是束缚人、辖制人的自由。他们不求甚解,不做实验,只用猜疑、敌对的眼光下判语,于是迷途越走越远。
其实上帝的诫命不只和道德、伦理、善恶,和社会治安、国家安定、科学精神文明,和个人身体的健康相关,而且和心理健康有关──到底祂是设计和创造我们的主,祂的话就如「人类保养说明书」。上帝的话是医治心灵的良药,能预防和医治心理创伤与疾病。人相信和遵行神的话,就能心理健康正常。我在四零八期中曾提到,有信心,不为明天忧虑,就是有安全感,这是心理健康。坚毅,不畏艰难,在患难中忍耐,都是心理强健的表现。
我们若照上帝的话饶恕他人,不计算人的恶,爱仇敌,不以恶报恶,不含怒到日落等等,我们的心里就会减少许多接近罪犯心理的负面情绪,如仇恨、破坏、报复等。心境平静,人就比较没那么多杂思、矛盾,较能熟睡,脑筋较能清醒。心中不必载负着这些仇恨、忿怒,人会轻松、快乐些,能省下许多时间、生命与精力,去做一些光明磊落、有建设性、荣神益人的事。
倘若我们顺服天父,愿放弃己意,遵行祂的旨意,又相信祂的旨意比我们的智慧、美好、良善,我们就能放心,不会平日无事时患得患失。就是事与愿违时,也减少许多因梦想破灭而来的锥心痛苦。不要以为,所有的伤害都是外来──若不是人,就是神。不是这样的,心理受伤和身体受伤一样,你撞车重伤,肇祸的车子可能是别人的,也可能是你自己的。你撞伤别人的同时,也撞伤自己。还有,「梦想成空」也会在人心中烙上很大的创口,即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顺服神,信任神,我们就能在「死别吞声」中,放下猜疑、忿怒、仇恨、怨恨的心。
不认识「信心」的人,常把迷信等同信仰上帝。殊不知信心与心理健康不能划分。一个人对什么都猜疑,都不信任,他不是聪明,他也许只是患了疑心病;而且,他肯定不快乐。他要用太多精力、时间、生命去猜疑别人。有信心的人,心理不但没这许多负面的负荷,在遇困难时,他较有精力去克胜难处,而且有信心贯彻到底。
人需有「盼望」才可以活下去。有盼望,你才肯努力克服难处。不然,反正没有盼望,活得辛辛苦苦所为何事?
有「爱」才有快乐;不只爱逝去的人,才不致生无可恋。有爱,自己便不会变成一个充满仇恨、破坏、报复的人。
父母生孩子为什么会高兴满足呢?不只是因为天性如此。孩子让父母产生「信、望、爱」的情绪。父母在孩子身上,不光有爱,也怀着明天许多的期许与信任。相反来说,那些对孩子没有希望,只害怕孩子会负累她们的母亲,如未婚妈妈,并不会因为生孩子而快乐。她们会把孩子杀死。「信、望、爱」和上帝的诫命,影响人的每一层面,包括个人和群体。
最后我借用《圣经》的话结束:「愿弟兄们都喜乐。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你们同在。」(哥林多后书十三11)「受安慰」是肯接受上帝对心灵创伤的医治。「喜乐」就是乐观,有信心,看到人生光明的一面。「作完全人」是be made complete,完整,离开现在有缺陷的光景。心理健全的人,较能承担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压力,有信心便少猜疑人;没安全感的人易因「自卫」伤人。大体而言,与人和睦是心理健康指标。能与神和好,则是属灵生命健康指标。
77740阅读
57258阅读
53926阅读
51411阅读
45934阅读
44269阅读
41442阅读
38168阅读
35482阅读
35364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