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43阅读
渠道之三:提升
基督教信仰有一个很具辅导或医治意义的本质:提升。在生活中有许多人受到各种压抑和贬损,自我形象很低,觉得自身没什么价值,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有人因为物质贫乏、社会地位低下而自卑,有人虽然享有丰富的财富和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却被损坏殆尽。
我从辅导经验里常举的例子如:一位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青年称自己是“一只臭虫”,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把自己形容为“一堆垃圾”,还有一位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大学教师说自己是“大便”。
他们都需要得到提升,发现生命价值的根源,从内在建立起真实的、正面的自我形象。
具有提升意义的医治,在耶稣那里得到最高的彰显:遥想福音书中所反映的早期基督教的景象,我们看到耶稣在世间走动,传扬关于天国的福音。
有许多跟随他,聚集在他的周围,其中有打渔的,收税的,患各样疾病的(瞎眼的,瘸腿的,患大麻风的,患血漏的)。
他们社会地位低下,遭受各样的歧视,但在耶稣这里,他们得到的是关注、尊重、倾听、医治,他们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儿女,生命内部有上帝的形象,他们是被爱的,被认可的,有尊严的,有价值的。
他们可以超越现实环境,看到上帝的国度,他们的自我从一个很低的地方提升起来,与永恒的上帝建立了关联,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诗篇中时常有这样的描述:“我是虫,不是人,被众人羞辱,被百姓藐视。凡看见我的都嗤笑我。”(诗22:6-7)。
但这不是事情的全部,接着诗人又看到上帝对人的提升:“他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诗篇:113:7)
“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诗篇8:4-5)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难免会被人贴上各样负面的标签,以至于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很糟糕,简直如同垃圾一样没有价值。但在信仰里,我们可以重新确认自己。
在上帝的眼光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重新认定的自我——有价值,尊严,独特而珍贵。许多人不知道,辅导的奥秘就在这里:辅导者充分尊重当事人,让对方发现自己是一个“人”——不是完美的,却是独特的。
有这样的基督徒,虽然生活穷迫,但他们内部建立起来的自尊会这样说话:主啊,你让我知道我是一个“人”。
我的期待是,在教会里,在福音所及的地方,那种提升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感到自己从灰尘里站出来,确认自己的尊严、独特与珍贵。
我前文提到一位存在精神问题的人的来信,从他的表达里可以看出,他生命里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价值感,从开始到现在,他内心一直都在要求被尊重,但长期受到的歧视给他带来了许多的痛苦,他的内心一直都在要求被尊重。
他在信中向我呼喊:如果被歧视,我简直不要活下去了。在教会里,在社会上,这样的人都需要得到提升。
当一个人得到了提升,他就有了强韧的精神力量和超越的能力,他们就不再受困于现实的各种负面因素,反而能够突破环境的和自身的各种局限,坚持活出独特的自己。
渠道之四:联结
有一句听起来很普通的歌词说:有妈的孩子象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人自幼失掉父母,在14岁之前,他孤独,飘泊无依,像一个动物,在世界上一些阴暗的角落游来荡去,似乎没有人在意他,对他来说,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因此,他决定去死。
但在一天晚上,他听到一个农家院落传来好听的歌声,歌声中一定有什么触动了他的心,他被吸引着一步一步接近那个普通的农家院落,不由自主地推开门走了进去,他看有一群人在唱歌,他们看上去很快乐。
原来,那是一群基督徒在唱赞美诗。接下来的情况是,他被那群人接纳了。他曾经视生命为草芥,属于脏污阴暗的地方,但现在,他发现自己跟这群人有了联系,有了一个“家”。
这就是关联,关联里有爱,有医治。诗篇里有话说:“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34:18)。
这意思便是,耶和华与伤心的人建立了关联,关联成了一个渠道,把医治的功效传输给需求的人。
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有一个斯顿中心,这里聚集了一群女性心理学家,她们发展出一种关联心理学。
关联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是这样的:自我成长不是单向发展独立能力,还有一个基本任务,即发展关联能力。
完整的自我是关联的自我,心理问题的本质是关联缺失,以至于资源匮乏,成长受限,导致自我封闭,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人的基本信任,自卑,对人对事过多抱怨,发展不出爱与责任意识,人际关系受挫等。
而关联意义的治疗,就是修复生命的破碎,修通隔绝,使成长的资源涌流进来。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说,当人与上帝的关系破裂了,就陷入被“罪”阻隔的状态。
福音的本质与医治的本质是相通的,即修通阻隔的关系,整合破裂的部分。
渠道之五:真爱
我在辅导经验中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许多基督徒的理解里,爱就是为对方作一切,给对方一切。
但是,这种爱并不能真正造就人。帕克博士(Scott Peck)说,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行为,真爱行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对方的爱与责任,使爱的对象成为一个自立的人。
有时候,满足对方的要求是一种真爱行为,有时候,对对方的要求不予满足,反而更是一种真爱行为。
曾有一位牧师向帕克博士求助,他面对的困扰是,他是一个最好的丈夫和父亲,在生活中能够为妻子和他的两个儿子做一切,任何事情都不让他们烦神,都由他去安排,结果,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患上了心理障碍。
在辅导过程中,帕克的分析使牧师意识到问题所在,原来,这位牧师的父亲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在他幼年时期,父亲忽略他,从来都不在意他的任何需求。
从小到大,这位牧师内心里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做一个最好的父亲。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年来,他关怀家人,无微不至,大事小事都由自己承担,结果,这位最好的父亲和丈夫给孩子和妻子养成了严重的依赖。
我曾经接待一位求助者,他自幼受到母亲、父亲和兄长的过度保护和照顾,以至于对家人形成强烈的依赖,从小到大,都不大敢出门尝试做事情。
后来,母亲为他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妻子,是一个基督徒。结婚之后,妻子把家中一切都包揽下来,丈夫患上了抑郁症,长期躺在床上,对家里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全都交给妻子承担。
在每个人的眼中,这个妻子是一个天下难找的“好妻子”,但我们发现,这个“好妻子”也成了丈夫可以放心依赖的对象。
在辅导过程中,丈夫对我说:“我妻子永远都不会放弃我,因为她是一个基督徒。不管我的病有多重,不管我怎么磨她,她都不会那样做。”
有一年多时间,我鼓励妻子用新的方式去爱丈夫,包括给他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一切都由自己去做,把一切都包办代替。事情的结果是,这位经常卧床的丈夫开始尝试做一些事情,并且一步一步从“病”中走了出来。
特别在孩子教育方面,如果父母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阻碍孩子自立能力的成长。
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我们有这样的发现,老虎爱虎崽,会训练它们学习捕食技能;鸟爱雏鸟,会让它们离窝试翅,虽然这个过程里充满危险。
而在人类生活中,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真的要向动物学习。关于爱,圣经至少告诉我们两个基本点:一,爱要有规则。“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13:24)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12:11)
圣经里有一句话说,“她开口就发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则”(箴31:26)。
这里的“仁慈的法则”最具辅导的意味。有爱而无规则,是溺爱;有规则而无爱,是专制。二,爱要有托付。信需要有工效,爱也要有所作为。
圣经中最明显的例子是,耶稣先去激发和确认彼得内心里的爱,他问:“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当彼得反复向耶稣申明他内心的爱,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
这时,耶稣才托付使命,敦促他去有所作为,说:“你牧养我的羊。”圣经里说,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那么,爱无所作为便是空的。
对于辅导来说,有两点我们可以确认:爱里有力量,辅导可以象耶稣那样去激发爱,从爱中发掘出行动的力量;爱里有能力,人生成长过程中,教育者与辅导者都需要去培养这种能力。
心理症状有许多表现形成,但它们背后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爱的能力的缺失。
渠道之六:疏导
辅导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疏导。我们相信,在阻塞的地方出现症状,在疏导的时候发生医治。
要实施医治,就需要创造更多的疏导方式,使人内心的积郁可以得到抒发,变成积极的、成长性的情绪。疏导的方式包括促成当事人讲述,祷告,用赞美诗歌唱,进入团体聚会作个人交流或分享。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辅导者协助人用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这就是疏导的工作。
如果从辅导的角度看圣经,我们会发现在圣经里,人们往往并不隐藏自己的情绪,反而能够用各种方式表达情绪,甚至用诗歌配上音乐把内心的各种情绪唱出来,用舞蹈跳出来。
这样做的时候,人就在经历一个疏导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哀伤,不再是伤害性的情绪;讲述出来的痛苦,甚至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100743阅读
100734阅读
100717阅读
100710阅读
100668阅读
97872阅读
93452阅读
81411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