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64阅读
有人说
诗人
是一个
组合词语的人
这不对
诗人
是一个
词语勉强组合起来的人
如果他走运的话
如果他不走运
词语会把他
拆得七零八落
这是奥地利诗人艾利希.傅立特(1921--1988)写得一首诗歌。傅立特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遭盖世太保杀害,这也许是他成为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死亡显然让他过早的意识到存在,存在使他深刻。
诗人的确不是一个组合词语的人,而是一个由词语组合起来的人。单从唐诗来说,由《山居秋暝》,我们看到王维的隐逸;由《将进酒》,我们看到李白的豪放;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认识了沉郁的杜子美;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接触到寂寞的柳宗元......
我读到许多不是诗的诗,其中有很多是所谓诗人呕心沥血“组合”出来的。尤其在当代文学中,有太多作品是所谓作家“组合词语”之作。
我悲哀的看到,太多寻找不到方向的人,辛辛苦苦在语言的荆棘丛中跌跌撞撞,把自己拆解得七零八落。
更令人悲哀的是那些跨时代的作家,其中尤以郭沫若最为显著。早期的郭沫若写出过《凤凰涅磐》、《天狗》等惊世骇俗作品,而后期的作品,竟是歌功颂德的滑稽顺口溜。作为一个令人叹息的文学家,郭沫若在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时候,就被自己所驱谴的词语彻底毁掉。
读到这些人的作品,我常常想到童年的时候,自己家乡里那些织毛衣的妇女。她们低着头辛苦地织着,然而接近完成的时候,却发现与穿衣服的人不合,只好把辛苦织出来的毛衣又一针针拆掉。
米勒 法 针织课
但有些人只给自己的灵魂编织衣服,不愿意让自己辛辛苦苦编织出来的衣服,满足别人傲慢的肉体。比如说沈从文,在他的后半生干脆放下手中的笔,把自己编织的语言封存起来,给后人留下了回味无穷的《边城》。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建立你存在的语言。在这样的语言里,你并非是丧失你自己,而是发现你自己。
海德格尔断言:“语言给出存在”。这里所说的存在并非是苟活或媚世,而是让人从沉沦状态中走出来,让神圣之光照亮的存在。
有一种语言让你被瓦解,有一种语言让你得建造;有一种语言让你成为奴仆,有一种语言让你勇敢站立;有一种语言让你日益绝望,有一种语言让你永远盼望;有一种语言让你陷入黑暗,有一种语言带你到光明里。
《约翰福音》开篇写道: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祂造的。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1:1-4)
自古至今,有许多作家被这种神圣之光照亮,如奥古斯丁、但丁、帕斯卡、约翰.班扬、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c.s路易斯......
他们被一种创世之前就已存在的语言所照亮。当投身到这种语言中,他们的生命就得到整合和建造,就连懵懂时候的记忆,在这种语言神奇的光辉里都找到了意义。
不仅仅是这些彪炳史册的作家,在那些田间劳作的农夫身上、市井经营的小贩身上、写字楼忙碌的职员身上、家中育婴的妇女身上、哼唱着赞美诗晾衣服的女佣身上,我都看到了整全的生命,看到太初有道的明亮。
你看到那最古旧的语言了吗?跟随这一束神奇的光,一步步走向至高的境界,这就是生命的建造之路。
105364阅读
103629阅读
101837阅读
101701阅读
101611阅读
101564阅读
101529阅读
101315阅读
10108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