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64阅读
你知道464年前的今天发生了什么吗?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那段厚重却又与我们相隔甚远的教会历史,在欢脱的手机娱乐面前似乎早已显得索然无味了。
但在今天,我不得不敲黑板、划重点!
不愿意看到,我们这些年轻的基督徒不知道也不记念,这件关乎全球教会的大事;
不愿意看到,我们忘记那个为了教会的明天,独自承受全部恶意和冒渎的弟兄。
《奥格斯堡和约》
464年前的今天,世界教会史上发生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
1555年9月25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支持路德派的“士马尔卡登邦联”在奥格斯堡达成和平协议。
并通过了有着德国“权利法案”之称的《奥格斯堡和约》。
这意味着什么?
换句话说,就是自1517年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钉上《95条论纲》,经过布满荆棘、血泪的38年后。
法律第一次正式承认,在新教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路德派”,并非异端!《奥格斯堡和约》成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承认“新教”的和约!
这在当时的罗马教廷越走越偏,人们被迫高举“艺术”与“人性”的大旗,允予反抗的大背景下,宗教改革所承载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韦伯在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就指出:
若是没有宗教改革,欧洲的天空,或许还是阴暗,只有一群孤独而好斗的人文主义者,在半空中嘲讽和呐喊,而岿然不动的,依然是那千年壁垒。
而讲到这一段厚重历史,就又不得不提及502年前,那位中年修士引起轩然大波的“一钉”。
01
4周传遍西欧的
《95条论纲》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典。
可以说里面的一本书,震动了后来的整个欧洲世界——伊拉斯谟校订出版的《新约圣经》希腊文原文版。
马丁路德作为德意志维滕贝格大学神学院的教授,也是当时德意志地区,最早用德文对照新约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
当他某天在研读希腊文原文《圣经》时,他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圣经》原文里面讲的是“因信称义”,而不是拉丁文翻译的“因信成义”!
这对他的震撼太大了,因为这一问题困扰了他十余年之久,此前他一直觉得:
“我虽是一位无可指责的修道士,但在上帝面前我仍是个良心不安的罪人,我也不知道我的善行能否平息祂的怒气……”
而“因信称义”神学理念却指出:
人的得救只在与他对上帝的信,以及出于上帝救赎和恩典。其他一切的律法、善举,都不能达到“称义”这一标准!
他的这一神学领悟,已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在他当时的属灵黑暗中闪过了一道光。
进而后来由这一思想,衍生出了对“赎罪券”的否定;对教会及教皇赦罪权柄的否定;对教会诸多繁文缛节的否定……
于是那年的秋天,他做了一个决定。
维滕贝格教堂
1517年的10月31日,他踏着秋风、踩着落叶,径直地穿过街道,来到维滕贝格教堂前。
紧接着他手起锤落,铿锵有声地把《95条论纲》钉到了维滕堡城堡教堂门口,寻求神学上的辩论。
一开始教皇对《95条论纲》并不太在意,认为这不过是一介无名之辈的“醉汉呓语”亦或是稀松平常的“修士吵架”。
但事件的发酵,却远远超过了教皇们的设想。
《95条论纲》在当时印刷术的助力下,迅速传遍了德意志,仅四周后各种译文的《95条论纲》就出现在西欧的多个国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马丁·路德这张质疑天主教教阶制度、抨击“赎罪券”等教会腐败行为的神学辩论帖子为契机,促成了历史上的宗教改革不断地进入水深之处。
这场后来席卷了整个欧洲的变革,也把人们对上帝的认识,从壁垒森严的神龛中释放出来,并归正到一个合乎真道的位置上。
变革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但是其间的过程,却我们想象中要困难许多!
02
“如果找不出《圣经》的道理,
那么我不能收回我所说的话!”
第一位研究新教改革的历史学家约翰内斯,在其1555 年出版的《实录》中,这样描述马丁·路德一路上的艰难:
“风起于青之末,在众人的轻侮之中,一个男人独自承受了全世界的恶意和冒渎。”
然而,新教改革并不是一场独角戏。
有人将路德引发的这场变革,称作“一场意外的革命”。
但我倒觉得这是一出“迟早会发生的意外”。
就算没有马丁·路德,我想上帝一定会在历史的浪潮中,兴起另一位忠心又勇敢的仆人,来为神的真道争战。
即便马丁·路德当时作为改革的先锋,将当时教廷的这一丑恶嘴脸揭开的时候,依然离不开同时期一大批“同工”的支持,与他一同面对外界狂风巨浪般的冲击。
查理五世
1520年,教皇发表诏书,下令焚烧路德的一切书籍,命令路德在60天内撤销他的41项言论,不然他将被革除教籍。
1521年,作为宗教改革运动的激烈反对者、新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以皇帝身份传唤马丁·路德参加沃尔姆斯会议。
会议中,教皇特使把他写的书扔在地上,并责令其公开为自己的著作忏悔。
路德在沃尔姆斯会议上
直面众人的强逼,路德却说出了西方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名言之一:
“如果找不出《圣经》的依据或无可辩驳的理由使我折服,那么,我不能够,也不愿收回我说过的任何一句话。
因为违背良心是愚蠢,也是危险的。
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上帝帮助我,阿们!”
在路德拒绝为自己的言论忏悔后,查理五世在沃尔姆斯会议上颁布《沃尔姆斯谕旨》,公开视路德及所传讲的言论为非法。
甚至放下狠话,要将路德及他的跟随者从境内彻底铲除,即便使用武力,也在所不惜。
虽然查理五世力图打压以路德为首的新教力量,但因当时德意志内忧外患,查理五世未能腾出手来,将他的想法好好地付诸实践。
等到1529年,查理五世与法国达成短暂的和平,击退了奥图曼的攻击,在西班牙内部的纷争也得到解决。
他不得不趁着喘息的间隙,着手解决德意志内泛滥的“异端”问题。
03
《奥格斯堡和约》:
欧洲第一个承认新教的和约
1530年,路德的助手及后来的继承人梅兰克通,起草了《奥格斯堡信仰宣言》,整理出路德派的神学信念。
这些信念,后来被人用5个“唯独”, 总结成新教改教家们的基本神学纲要:
惟独《圣经》;惟独恩典;惟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神的荣耀!
梅兰克通
同年,皇帝查理五世在奥格斯堡召开帝国会议,表面上是为了调解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纠纷,但实则却是想用会议的形式,扼制新教力量的进一步扩张。
路德因《沃尔姆斯谕旨》仍被通缉,所以未能到会。
会议当天,路德派的代表站在会场中央,分别用德语及拉丁语,大声宣读了这一份信仰宣言。
《奥古斯堡信仰宣言》
而会议的另一方,以教廷为首的天主教徒,显然没法同意这番“异端邪说”,他们拿出了《奥格斯堡信仰驳斥》允予反驳。
随着查理五世全盘拒绝《奥格斯堡信仰宣言》,并敦促所有“异端”份子在规定期限内重新回归天主教为始,最终宣告这场会议以失败告终......
会议的最后,路德派所有代表集体起立抗议,并退出会议。
自此路德派被称为“抗议宗”,这个名词后来扩大适用于所有的新教信徒。
“士马尔卡登联盟”
1531年2月,针对查理五世在奥古斯堡做出的决定,参加会议的8位亲王及11位城市市长,决定成立一个防御联盟,并以《奥格斯堡信仰宣言》为共同的信仰告白。
这个联盟后来称为“士马尔卡登联盟”,他们规定:
若是联盟中的一个成员邦因为信仰被攻击,所有成员邦将联合支持被攻击的一员。
此后几十年前,各方势力斗争不断。
1555年奥古斯堡会议
直到1552年,查理五世在同新教诸侯的战争中失败,又因外敌的威胁,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不得不再次恢复了与新教的和谈。
但他不愿直接与新教妥协,故授权其弟斐迪南主持议和。
经过长期的谈判,双方于1555年9月25日缔结《奥格斯堡和约》,批准了《奥格斯堡信仰宣言》的发布。并提出了“教随国立”的原则。
“教随国立”也就是说,各邦的统治者在他的统治范围内,可以决定境内奉行路德宗或天主教,邦内的国民也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搬到愿意接受其信仰的地区。
这让《奥格斯堡和约》成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承认新教的和约,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仰自由”、“政教分离”在欧洲的历史进程。
虽然宗教改革看似让“基督教”有了新旧之分;使一个完整的“身体”造成了分裂;令一个稳定的体系产生了动荡……但是我想,当教会或个人真正连于基督,并按着真道来跟随祂的时候,那就是“真教会”、“真基督徒”了!
在过去了464年后,2019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在众人面前大声宣告:
惟独《圣经》;惟独恩典;惟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神的荣耀!
点“在看”一起传福音呀 ▽
105364阅读
103629阅读
101837阅读
101701阅读
101611阅读
101564阅读
101529阅读
101315阅读
10108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