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64阅读
听闻雪莉离开的时候,外面天气很好,仿佛一切无事发生,及其平凡,亦毫无涟漪。
前几天,无锡高架侧翻,造成三人死亡。
再往前,一位名叫李心草的大学生落水死亡。
......
或是自身的加害,又或是外界的不可抗力,都让我深感活着的可贵。
01
从口诛笔伐到无限缅怀
不觉得这很讽刺吗?
关于雪莉的死亡,众说纷纭。
但用网上的一句话说就是:我们好像是看着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
就在前几天,雪莉参加综艺《恶评之夜》时,就亲自朗读了网友对自己的各种恶评:
今天去算八字了,说是和雪莉的一模一样呢,去哪说都觉得很丢人,想再生一次,妈x,我这生完(这次人生完蛋)了吧?
吸毒的话不是会瞳孔扩张吗,看看雪莉的瞳孔,一看就是吸毒者。
雪莉是鲤鱼相的新模式,最爱做的事就是受瞩目(重视关注)。
从出生长相再到人品内在,网友对她的攻讦是全方位无死角的。
甚至有人说她总是那个话题制造者,哪怕只是Po出一张普通照片,也能引发一边倒的群嘲。
这份满满的恶意,让她曾直言不敢跟其他明星合影,因为马上就会有粉丝跳出来说:
“为什么要跟雪莉玩?!”
表面上看,她总是那个爱笑又勇敢无惧的“大条水蜜桃女孩”,似乎外界的评价,别人的恶意都不能伤她丝毫。
但事实并非如此,她才不过25岁的年纪,也同样渴望被爱,被理解啊……
在过去的采访中,她就曾谈到自己很孤独,身心都感到筋疲力尽,却无处可以倾诉。
后来,她又看着镜头,把一句“请多多疼爱我吧”重复了好几次。
直到她去世,人们才猛然惊觉当时ins中,她手腕上的疤痕,残缺的布娃娃,为死去的鳗鱼配音等等,不合常理的举动。
仿佛都在嘶吼着:“我好像生病了,坏掉了,有没有人愿意来帮帮我……”
可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人当真,反而投以更加恶劣的姿态肆意向她“扔石头”。
从15岁初出道时人们对她的满满爱心,到后来“f(x)恋爱退团”、“ins上no bra的照片”、“放飞自我”全网对她的口诛笔伐.....
可当雪莉突然死去时,又变成了对她无限的缅怀与祝愿。
同一批人干出的事,如果雪莉能看见的话,应该会觉得很讽刺吧……
02
如何不在熙熙攘攘中
丧失了真理的色彩?
这让我想起了《约翰福音》,曾讲述的这个故事: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
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当文士和法利赛人试图以这样一种方式,让耶稣陷入网罗时。
却忘却了律法的真正意义是防范人犯罪,而不是定罪。
当所有罪人走散,留下的这位,最有资格用石头打她的人,选择了饶恕。
相反,现在,那些最没用资格拿起石头的人,却乐此不疲地把玩着拿在手里的石子。
人们似乎早已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不断地数落别人。
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想要引人归正,而只是在群羊效应的作用下,追逐着时代所谓的潮流。
披上了正义的羊皮,却露着嫉妒的獠牙。
如何认识一个人,如何认清一件事,如何不在熙熙攘攘中丧失了真理的色彩?
似乎是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最难做到的事情。
事情模糊的边界,都像罗生门一样令人难辨真假,一不小心就从人世跌入了“地狱”。
03
“他人即地狱。”
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自己的一部名叫《禁闭》的戏剧中,提出的哲学论断。
指的是当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恶化了,那么他人就会变成如地狱一般的恐怖存在。
《禁闭》中三位主人公报社编辑加尔森、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死后被送入了地狱。
在萨特构建起的“地狱”中,唯一约束和折磨着三者的,便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禁闭》剧照
三人都力图从对方那里探听到点什么,同时又不希望自己生前的种种劣迹被对方得知。
在这样一场勾心斗角又相互折磨的一边追逐,一边拒绝中。
三人既是悲剧的加害人,又成了悲剧的受害者。
并在“地狱”中,形成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带,谁也无法从中逃脱……
莫比乌斯带
萨特在他的另一本书《存在与虚无》中认为:
人总是把“他人”看成一个客体,这就粗暴地剥夺了他人的主观性、主体性,而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物”。
《存在与虚无》
所以我们终其一生,总是在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并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却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于是我们为了实现自我的存在与自由,不得不在别人的身上找到自我。
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同化与对象化他人。
就像我们会用自我所设定、甚至自己也做不到的道德准则,苛求他人。
而对一个我们甚至都互不认识的人,抱有如此大的恶意,或许是对自我日常生活不满的宣泄,又或只想逞一时口舌之快。
只不过我们不曾想过,当我们恶狠狠地说出这些话时,会对别人造成何等猛烈的伤害!
一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
当社会传播媒介发生变化时,社会的公共话语权也在由严谨与理性变得肤浅与碎片化。
人们根本不关心正确与否。
那些不经意的眼神、语言,那些只言片语,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嘲讽,都将成为一块一块汇聚起来可以将人打死的石头。
《娱乐至死》
一个接着一个,再接着一个,都在人们抛掷的石头中倒下……
04
曾以校园暴力为主题改编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里面被欺辱、误解的女主易遥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忘不掉怎么被你们欺负,怎么被你们侮辱,你们也别想忘掉。”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有一天,我们有意或无意的对别人的伤害,终将反作用于自己?
就像萨特的《禁闭》一样,我们是不是也成为了其中的一环?
在加害别人的同时,也在受着害,在“他人即地狱”中承受着加倍的痛苦。
我最终才明白,人世这个熔炉一样的“地狱”,是一群罪人彼此制衡的战场。
我们嘲讽比称赞容易,推卸比承担容易,就像《七宗罪》中所说的那样:
“沉溺于毒品比面对人生艰辛容易,偷窃比赚钱容易,打小孩比养小孩容易,爱很费心,成本昂贵。”
《七宗罪》
但庆幸的是,还好这不是一个无解难题!
《圣经》中谈到“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使得爱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我们就可以在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约翰壹书 4:19
若不靠着神的爱,我们就是爱里的“无能儿”,因为人的罪,人的自私、惧怕,我们的爱都是假装的,我们害怕白白付出爱,更也不能纯粹真实地去爱.....
就像曾经“黑雪莉”才是舆论正确,现在舆论却180°大转弯,纷纷开始缅怀。
多么讽刺又悲哀...
“当你突然死去,全世界开始假装爱你……”
我们总是对失去的充满留恋与惋惜,而对仍存在的却是置若不闻。
现在还有太多人,正饱受着网络言语肆意凛冽的侵害,又有多少咒诅和祝福,都是出于同一张口......
这与口中说着“爱神”,却不爱“身边的弟兄”,都是同样的矛盾!
面对着这个扭曲的世界,我们若能以基督的心为心,努力发光作盐,不掉入所谓“他人的地狱”,是否就是在地如同在天的证据?
当我们只关注着一个个具体的事件,那么这就是个“人间炼狱”。
可当我们以永恒的眼光来看,我们都不过一群在地上的寄居者。
而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早已抱怨太多,失望太多,批评太多了......
与其歇斯底里地咒诅黑暗,不如我们自己先努力发光吧!
在某次的课堂上,有个老师得知我是基督徒后,托着下巴很认真地问:
“你们基督徒以后会进到天堂,那天堂是什么样的?天堂里的人都做些什么?”
我一时语塞。
不过我想,天堂里绝没有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没有不可言说的苦衷,没有暗自的眼泪,没有真相被掩埋,没有灵魂被丢弃。
没有人与人的猜忌,国与国的纷争,没有死亡,没有痛苦,没有不公……
因为爱,是永不止息。
点“在看”一起传福音呀 ▽
105364阅读
103629阅读
101837阅读
101701阅读
101611阅读
101564阅读
101529阅读
101315阅读
10108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