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美文:一个人失去希望就会变成怪物

希望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在《死屋手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了西伯利亚苦役营中犯人们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因希望而活下去。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写道,囚犯们惊人大胆的希望从一开始就让他印象深刻,“每个犯人……都把20年看得好像两年,满心相信在55岁出狱时,他还会像现在35岁时那样充满生机和活力。”

他曾看到一些犯人被铁链拴在托博尔斯克监狱的墙上,只能在不超过七英尺的范围内活动,就这样度过了五年,有时甚至是十年。但他们都很安静,表现得很老实——

所有人都非常急切地等待刑期结束……他们想要走出那间闷热昏暗,有着低矮砖砌拱顶的房间,在监狱的院里走走……他们永远不会被允许出狱……他们知道这一点,但还是渴望结束被铁链拴住的日子。要不是那种盼头,他们如何能被铁链拴住五六年却还不死或不疯呢?

根据多年观察,陀思妥耶夫斯基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人失去了生活的全部希望目标时,他们经常会在痛苦中变成怪物。”

他说的不错,没有希望的生活,就像一间没有窗户的阴暗牢房一样,让人无法忍受。

切不要说在监狱里,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见到太多这样的事例。

前两天我写过一篇文章《你灵魂的灯是否亮着》,文中提到两位失去独生子的父亲。一位父亲相信自己的儿子因为信心得到救赎,进入一个更美的世界,因而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投入生活和工作。

另一个父亲则认为自己的儿子已经人死如灯灭。儿子死亡以后,他变得一蹶不振,每天以酒浇愁,很快就拖垮了身体,离开这个世界。

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祝福》,就描写了一个乡村妇女希望逐渐破灭的过程。

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山里人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几年后又因伤寒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但主人家仍然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祭祀供品的时候,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再一次受到打击,流浪街头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鲁迅这样描写万念俱灰的祥林搜——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在没有任何希望的生活中,祥林嫂成了一个让人恐惧的“怪物”。

鲁迅先生的眼光真是深刻,看透了一个偶像崇拜社会的真相。没有真正的信心,就没有真正的盼望,没有真正的盼望,就没有真正的爱。在崇拜偶像的群体中,所谓的祝福只能变成咒诅,多少像祥林嫂一样的生命在绝望中冰冷地死去。

只有希望才能胜过苦难,才能让人活下去。这一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得到印证。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进入劳改营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梦想自由。他相信自己一定会走出监狱,因而才能以局外人的目光观察身边的囚犯,默默积累着写作素材。藉着对苦役营生活的描写,他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希望对人类生活具有至高意义。

苦难中有盼望,这个主题贯穿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写作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专家、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说,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不相信上帝和不朽就注定生活在没有意义的宇宙中,当他小说中的人物得不到这种信念,他们无一例外地毁灭了自己。因为难以忍受没有希望地活着这种折磨,他们在自己的痛苦中成了怪物。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0)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