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49阅读
每周 周二&周四21:00|为您奉上精选作品
写在前面
出于保护把弟弟锁在柜中导致他死去,成为莎拉终生无法放下的重担。心门若紧闭,可有钥匙能打开?面对残酷事实,人从哪里得救赎?
打不开心门的钥匙
——《莎拉的钥匙》读后心得
朴慧芳
1942年,巴黎。七月的一个深夜,十岁女孩莎拉一家突遭警察的紧急搜捕,为保护弟弟,莎拉把他锁在壁橱里,握着钥匙对他说:“我保证,等一下就会回来找你的。”
2002年,巴黎。45岁的记者茱莉亚受命调查60年前的一场搜捕,意外地发现了莎拉的故事以及她与自己丈夫家族的联系——被守了60年的秘密。
寻找莎拉成了茱莉亚的神圣任务,驱散了笼罩她生命的哀愁。莎拉的故事、苦难与她一路同行,最终彻底改变了她身边的人。
《莎拉的钥匙》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揭发了令人无法逼视的真相。然而作者却不耽溺于此,借由两个世代、两种人生,我们见到一段忧伤的历程将可能为另一段濒临破败的人生带来希望。
——法国《文化周刊》
还未打开书页,已经被书封底的文字深深吸引。什么样的情节,可以在追寻真实的同时,也彻底改变身边的人?莎拉的钥匙又是一把什么样的钥匙呢?
作者塔季雅娜·德·罗斯奈以双线交错的笔法,将二战时发生在法国的历史事件——冬赛馆事件,作为全书故事的主轴,穿起不同时空的两位主人公,巧妙结合主角茱莉亚的职业特性,深挖历史背后感人的故事。
被锁住的悲剧
在似懂非懂的年纪,对许多事充满疑惑,小莎拉不懂什么是“集中营”,什么是“大规模搜捕”,什么是“凌晨的逮捕”。门外粗暴的敲击,将她的童年敲碎,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0岁的小莎拉从未见过妈妈哭泣,但是那一晚,妈妈在陌生男人面前落泪,令她觉得难为情,而想让妈妈别再哭了。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应该紧紧地和家人在一起,弟弟迈克尔也应该和他们在一起。但是……
女孩可以看到弟弟小小的脸庞在黑暗中若隐若现,他正抱着心爱的泰迪熊玩偶,恐惧已经烟消云散了。“也许他在这儿是安全的,他有水,也有手电筒,还能翻一翻塞居尔夫人的书里他最喜欢的《查尔斯的华丽复仇》一章的图画。也许我应该把他留在这里一会儿,那两个男人不会发现他的。等我和妈妈被允许回来后,她就能来接他了。至于仍旧躲在地窖里的爸爸,要是他上来的话,他也能知道男孩藏在哪儿……”
小莎拉的想法很单纯,一会儿就会回来,弟弟待在橱柜里应该很安全。可是,莎拉不知道,这一离开会有多么残酷的未来等着她。
剧照 莎拉
双线交织的故事
塔季雅娜·德·罗斯奈以蒙太奇的文学手法,以圣东日街的老公寓为起点,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家庭故事,交错贯穿,抽丝剥茧般揭发一个历史事件的真相,也借由曾住在圣东日街老公寓的两个家庭,透过女主人公茱莉亚的视角,细腻有致地把夫妻、朋友、亲人之间的关系阐释得深刻又贴近现实。
茱莉亚是一名报社记者,她因为撰写1942年巴黎冬赛馆事件报导,意外发现丈夫家的老公寓与冬赛馆事件中的一个家庭有关联。茱莉亚对莎拉的故事从好奇到感动,进而不断追寻莎拉的去向。在追踪过程中,茱莉亚除了对莎拉的悲剧感到遗憾,甚至歉意外,也在过程中完成了自我追寻,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属。
所谓冬赛馆事件,指的是“冬季自行车竞赛馆拘捕事件”。
1942年7月16、17日,巴黎及郊区共有1万3千多名犹太人遭到逮捕,其中有1129名男性、2916名女性以及4115名儿童被关进巴黎冬赛馆。数天之后,法国政府将冬赛馆中的儿童、父亲、母亲强制分开,分别遣送至巴黎周边的集中营,最后再用一列列火车将他们遣送至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
法国最终遣送了将近八万名犹太人进入死亡集中营,活着回来的不到两千人,孩子几乎都没能存活。法国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冬赛馆事件”,法国政府一直到1995年才正式承认曾在二战中协助德国逮捕和运送犹太人。二战中的法国很丢脸,因为他们只抵抗了大约一个月就向德国投降,因为他们积极热心地协助德国逮捕和杀害在法国的犹太人。
莎拉明知弟弟留在家中,却未能为他做什么,只能任由他孤独无助地死去。虽然她侥幸逃出冬赛馆躲过死亡,也知道弟弟难逃一死,却心心念念想要回到家中确认弟弟的死活。逃亡过程中,莎拉遇见农场主夫妇朱尔斯及珍妮薇,他们帮助莎拉回到圣东日街,但房子里已经住进另一个家庭。
莎拉回到家中,眼见原本属于自己的家成为别人的家,也亲眼看见弟弟的尸体被发觉。那刺入心扉的巨恸就此植入心灵深处,即便后来随养父母生活成长,也结婚生子,莎拉却仍走不出内心阴影,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剧照 养母和莎拉
追寻真相的旅程
茱莉亚一步步走近莎拉的故事,在残酷的历史事件中发现莎拉从一个破碎的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后来又组成属于自己的家庭。茱莉亚想一窥莎拉究竟过得如何,在追寻的过程中,茱莉亚其实也一点一滴地寻找自己婚姻生活的答案。莎拉的故事谜底,像解开茱莉亚自身疑惑的钥匙,使她找出新的出路,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基于各样原因,历史中有许多埋藏的真相,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还可能使火燃烧得更盛。日本人不肯承认“南京大屠杀”,二战时期犹太人集中营中许多惨绝人寰的凌虐、屠杀也似乎湮没,然而一本本书籍、一部部电影再再向世人揭发史实,还原真相。伤痛或许没办法被治愈,疤痕或许没办法被抚平,但是无辜牺牲的生命至少必须被纪念。血泪历史使人警惕,世人切勿重蹈覆辙。
大到国家,小至个人,我们的生命中又有多少被埋藏的真相?有人可以坚强面对,有人却被真相捆绑郁郁而终。
弟弟的死,成为莎拉终生无法放下的重担。尽管她结婚生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那把钥匙却锁住她的心门,没有人可以走进她恼悔的世界。这些伤痕跟着她一生,难以褪去;这些痛楚随着岁月加剧而非流逝。
莎拉未能走出悲情,或许因为缺少信仰的支撑。她不能饶恕自己无心犯下的过错,找不到人生的答案,也找不到情绪的出口,只有日夜暗自神伤。作者没有交待莎拉的信仰,而是用“自杀”来处理莎拉的结局。
茱莉亚定意寻找莎拉后来的发展,似乎也在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一次梳理。貌合神离的婚姻、离婚及保有孩子之间的抉择,为她带来的伤口,竟然在追寻莎拉故事真相的过程中,被层层剥开,又被一一治愈。
剧照 茱莉亚和莎拉的儿子
打开心门的钥匙
面对痛苦,每个人有不同的诠释与处理方式。我向来把一切交托给神,伤痛便不易在心中久留。感谢神的恩典,我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不去的伤痛。若是由生性乐观的我来处理莎拉的故事,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但是伟大作品的耐人寻味之处,正在于牵动人心的故事张力。作者一层层剥开事实的同时,也正一层层褪却读者的心伤。
作者还原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剖析现代婚姻家庭的关系。原本只是一个结构丰富的文学小说,但因对真相的挖掘,对婚姻关系的探讨,对历史事件的还原、纪念与缅怀,在读者心底掀起朵朵浪花。
作者透过小说故事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事实,然而接受、包容、沉默并不代表认同。面对既定的事实及无法改变的真相,我选择接受与包容。若揭露这个真相会造成对人的伤害,我则宁愿选择沉默。莎拉的钥匙没打开她因弟弟的死被锁住的心门,却解开了茱莉亚婚姻迷惘的枷锁。可能,千万读者的心锁也会因为阅读而被撬开吧。
注:图片均来自法国电影《莎拉的钥匙》。
作者介绍
朴慧芳
中文系毕业,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多年。2019年参加创文“点燃文字火种”文字营,回应莫非老师文字事奉的呼召,心中写作的火苗被挑旺。现积极参与创文网路课程、工作坊及读书会,为成为一名文字精兵而努力。
整理人:恩典ing
105349阅读
103613阅读
101827阅读
101697阅读
101602阅读
101559阅读
101524阅读
101310阅读
10106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