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9阅读
文章来源|先知书店
不唯上 不唯书 不唯众 只唯实
导 语
知识分子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与“杨小凯现象”。
“文人相轻”现象犹如一个幽灵,游荡在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中,圣贤如孔子,也未能免俗。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比如经济学家杨小凯。
“杨小凯现象”
●良师益友对他赞口不绝
杨小凯一生最重要的伯乐、一代教育家、被誉为“武大蔡元培”的刘道玉,在杨小凯逝世后撰文说:小凯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非凡才华、世界顶尖的学术成就、开拓创新的精神,桀骜不驯的品格和传奇式的人生经历,却是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这些才是永恒的,是永远属于杨小凯的。
经济学界德高望重的茅老,称杨小凯的理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并亲自为杨小凯的作品作序、编校。
“市场经济最坚定的捍卫者”张维迎,认为杨小凯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决定了他以后所走的路。
经济学家周其仁,撰文悼念杨小凯,称小凯与前辈经济学家中的佼佼者顾准一样,勇敢地另辟路径,留给后人重要的学术和思想问题。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称小凯独立的治学人格是他终身学习的榜样。
● 学术异见者们敬佩他的治学与人格
杨小凯生前最重要的论敌林毅夫,在小凯逝世时哀悼:“毅夫痛失良师益友,公开的学术争论,言辞难免尖刻......众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中国经济学界“左派的旗帜性人物”陈平,尽管多次撰文阐述与杨小凯的学术分歧,却仍在杨小凯逝世时称:“纪念首位冲击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中国内地经济学家”。
以炮轰“医疗私有化”而著称的北大教授李玲,也在杨小凯追思会上沉痛地说:“小凯对社会的影响将永留我心。”
有“经济学怪才”之称的张五常,曾委婉地表示,杨小凯的经济学因选择了数学工具而限制了他的思想,但却不得不由衷感叹:“如果杨小凯没有坐牢10年,那么拿个诺贝尔奖,肯定不是什么难事。”
● 影响中国改革决策的经济学家对他推崇备至
多次参与重大经济决策,有“吴市场”之称的吴敬琏,称"杨小凯的不幸逝世,使得中国经济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学人,而我也失去了一位诚挚的朋友。"
深度参与经济改革,有“厉股份”之称的厉以宁,在80年代了解杨小凯的经历后,希望能收他为徒。
后来担任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的两位经济学家李稻葵和樊纲,在杨小凯追思会上说,小凯是一代中国经济学人的骄傲与楷模。
● 经济学领域之外的学者对他赞赏有加
国内哲学界的代表性人物邓晓芒说:“受杨小凯思想的影响,我自觉地走上了一条自我教育、自我充实和自我训练的不归路。”
著名政治学者刘军宁认为:杨小凯坚定地站在了真理一边,只有他真正走出了乌托邦,希望他的后来者能多一些。
著名历史学者朱学勤评价道,杨小凯那一代人中的大多数人,最后都成了思想的活化石,他是少有的蜕变者。
● 诺奖得主对他不吝溢美之词
诺奖得主布坎南与阿罗,多次向诺奖评选委员会推荐杨小凯,称杨小凯的经济分析框架,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研究。
在白人统治的国际学术界,华人开创的经济学体系能受到如此褒扬,实属罕见。
●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企业界精英
曾任阿里副总裁的梁春晓表示,杨小凯的书,让他看懂了互联网经济的本质。
“地产界的思想家”冯仑表示,他的好友杨小凯,关于《公司法》的论述,使创业初期的他豁然开朗。
“华尔街的传奇交易员”费希尔·布莱克临终前给杨小凯写信,希望捐赠一笔巨款支持他那“具有远大前程”的研究。
2004年7月7日,杨小凯因肺癌去世。次日,林毅夫即组织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杨小凯教授悼念座谈会;
2014年7月,经济学家韦森在上海组织召开了杨小凯逝世10周年追思会,华人思想界精英悉数出席;
2018年7月,《杨小凯学术文库》(九卷本)出版发行,杨小凯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成果,再度引起关注和讨论。
与“文人相轻”现象截然相对的以上种种,不妨称之为“杨小凯现象”。
“杨小凯现象”的表象
为何会出现 “杨小凯现象”?熟悉杨小凯的人,通常会总结为三条:
● 传奇的人生经历:18岁那年,杨小凯因一篇“中国向何处去”被捕入狱,但他却将牢狱变成了“大学”,自学成才。出狱后,几经波折赴美深造,终成首位开宗立派的华人经济学家。
● 三大原创性贡献:杨小凯在短短26年学术生涯内完成“三次范式革命”:“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开宗立派,以及“后发劣势”“信仰是制度的第一因”的洞见。前者让他成为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后两者正在成为先知般的预言。
● 独具魅力的人格:杨小凯出身高干家庭,却关心底层疾苦,尤其反感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制度与文化;他桀骜不驯,待人却谦卑随和;谈及学术他口若悬河,但在言及自己时,却不善言辞;与人合作研究,合作者最后发现主要贡献均属于杨小凯,但他却坚持自己的名字应该署在后面,无论合作者是大学者,还是他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学生......
然而,以上种种,皆为表象。
“杨小凯现象”的本质,隐含在周其仁教授这句话中:“小凯难以安息,可是我们还是要劝他安息,因为他留下的宝贵财富,将成为传统的一部分。”这句话的关键是“传统”二字,那么,到底是什么传统呢?在研究杨小凯及其思想后,至少应包括:
——近两百年来,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小传统;
——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浓烈的家国情怀这个大传统。
中国知识分子
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与“杨小凯现象”
回顾一百多年来,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这样一个粗线条的认知历程;从思想资源上,西方三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都曾在中国传播,前两种思潮先后胜出,并分别成为主导思想,而保守主义一直式微;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经历了“开放—封闭—开放”的循环......
身处“大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其安身立命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政治关怀、思想关怀和专业关怀。政治关怀主要指向对国家命运的忧思,专业关怀主要指基于学科分工的专业性贡献;而思想关怀,则又体现为“如何对待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理解西方文明”这一体两面。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在不同年代的知识分子身上有所侧重。然而,受限于时代,即便“大师云集”的20世纪前30年,始终是政治关怀、思想关怀远大于专业关怀。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中国文化与传统的用力过猛,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却又肤浅,对各大基础学科的原创性贡献几近于无。
之所以会出现“杨小凯现象”,是因为在杨小凯身上,政治关怀、文化关怀、专业关怀同时并存,且很难说哪一种更明显。
专业关怀——作为经济学家的杨小凯,开创新兴古典经济学派,成为第一个因学术的原创性而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
思想关怀——作为思想家的杨小凯,视英美保守主义为西方文明的定海神针,并提出“信仰是制度第一因”的洞见。
纵然如此,杨小凯身上最强烈的符号,依然是他的政治关怀——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家国情怀的大传统。
|箴言9:10|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整理人:恩典ing
105359阅读
103623阅读
101836阅读
101700阅读
101610阅读
101563阅读
101529阅读
101313阅读
10107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