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9阅读
文章来源|李强好书伴读
作者|哲空空
导 语
当涅瓦河畔的炮声响起,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种目光掺杂着好奇和钦佩。
就像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一样,高尚的苏维埃理想,拥有无穷的魅力。一时之间,国际上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几乎全都步调一致,对苏维埃俄国给予了热情的颂赞。
令人尴尬的是,苏联在之后很长一段岁月里的表现,仿佛被恶意做空的股票,跌破了所有人的心理价位。这真是应了那句话: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鲁迅走得早,至死不改初衷;胡适活得长,有幸看到了乌托邦另一面。这又应了一句话:活久见。
提起"活久见",不得不说一个人——罗素。这位公知领袖、才子班头,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活得最久的知识分子。罗素活了98岁,并且曾经亲自游历苏联,因此,他在不同时期对苏俄的看法,于我们似乎更有参考价值。
十月革命刚爆发时,罗素的态度与多数人并无二致,既兴奋,又期待。他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向英国驻彼得格勒的大使打听苏俄近况,却因为隔得太远不得要领。1920年,罗素为了尽可能地观察当地局势,亲自去了一趟俄国,并与列宁等人长谈。
罗素游玩西湖,看见轿夫十分辛苦,却有说有笑,不知忧愁为何物。罗素受到震撼,遂撰文称赞轿夫乐天知命,懂得享受幸福。听了罗素的论调,鲁迅颇为不满,也写了篇随笔,讽刺罗素:“如果轿夫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罗素和鲁迅对“无产者”有着迥异的看法,这源自他们对苏俄的不同态度。如今,那套鼓动仇恨的理论,所带来的灾难,已成历史事实。罗鲁二人的这段公案,孰对孰错无需赘言。
晚年的罗素致力于和平事业,他认为“人类时刻面临着灭顶之灾”。促使罗素作出这个可怕的预言,是无时不在的核威胁与核讹诈。
罗素满怀忧虑地指出,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恐怖平衡将被打破,再没有人会遵守禁核约定,投入战争的每一方,都会大量制造氢弹和原子弹,而一场动用原子弹和氢弹的战争,绝不可能有任何赢家,我们作为地球人的一员,要么选择活在一起,要么选择共同死去。
罗素无法容忍自己成为狂热迷信之徒。他深知在复杂的历史处境中,没有人可以一劳永逸地置身于理性、真理和光明的世界,而将敌手贬为愚昧、荒谬和黑暗的另一边。恰如罗素本人所言:“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免予恐惧的自由,这是罗素所真正坚持的思想和行动底线。也正是这一点,让因思想独立而“跳来跳去”的罗素,与犹疑来自于“看别人正在干什么,或者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划清了界限。
要了解罗素必须先从读他的传记开始,更要读他的作品。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想了解西方文化,先读懂罗素。
|雅各书3:17-18|
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
先是清洁,后是和平,
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
没有偏见,没有假冒。
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
105359阅读
103623阅读
101836阅读
101700阅读
101610阅读
101563阅读
101529阅读
101313阅读
10107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