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44阅读
作者 | 郭老师 劳老师
导 语
你可能对它没有兴趣,但它对你却很有兴趣;你千方百计逃离它,可它却时时在你身边。它虽是少数人的事,但最好人人都懂!
你千方百计逃离它,
可它却时时在你身边!
文/郭老师
什么是ZZ?我们不妨先放下科学严谨的定义,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
我们每日的生活、我们的生命历程、我们如何与同属一类的他人相处,是由ZZ安排决定的。这一安排是好还是坏,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是公正还是不公正,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因而ZZ也是关于是非正误的常识。
现实中的悖论是大多数人对ZZ不感兴趣,认为ZZ是ZZ家们特有的事业;甚至许多社会精英——在商言商的企业家、术有专攻的专业人士、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媒体人士……都不约而同地逃离ZZ,这也称得上是一种“特色”。
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并未真正理解ZZ的本质以及ZZ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事实上,若就人性的本质意义而言,我们既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因而也是ZZ的存在。你可能对ZZ没有兴趣,但ZZ对你却很有兴趣;你千方百计逃离ZZ,可ZZ却时时在你身边。
你的身份地位——包括你是官还是民,你出生在城市还是农村,你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穷二代,你的性别是男还是女,决定了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非常不同的待遇,而这不同是制度安排也就是ZZ决定的。
具体而言:你住单位的福利房还是商品房、保障房、租用房、亦或是农村住房,取决于你的出身、你的职业和你的财富状况等。不同的居住格局反映了改革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安排和组合,对人们居住生活的重新布局和建构,也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居住群体,以及不同的身份ZZ,进而住宅成为当代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
▍居住,这一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内容,却日益被涂抹上ZZ的色彩。
都市住宅形态的演变,基于商品住宅私人产权诞生的业主群体,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群为维护自身居住权利而蔓延开来的都市运动,最直接地映射出转型期日常生活的ZZ。因而居住和与居住有关的活动不再仅仅是个人日常生活的微小实践,而是往往直接演变成一种ZZ行为。
不同的居住形态归根结底所反映的是居民之不同的体制身份、社会地位和资源来源,其背后的根本问题则是权利问题,因而归根结底是市场、国家与公民的关系问题。
▍饮食,最为直接地满足生存需求的物质,依然与ZZ密切相关。
作为穷人,是否能够裹腹,是否可摄入足够量的营养,在饥荒之年能否活下来,不是取决于自然而是取决于ZZ。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饥荒的ZZ学”以“着眼于现实”的方式,雄辩地论证了“为什么运行良好的民主制度可以免于饥荒”这一命题。
森指出:“事实上,饥荒的发生与统治形式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只要公共政策得当,一个物质丰裕的现代世界是完全能够杜绝饥荒发生的”;“贫困必须从可行能力剥夺的角度来理解。
因此,消除贫困以致防止饥荒发生最终就必须落实到提升个人的可行能力,从而扩展人们所拥有的实质自由”。
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同样与ZZ有关,以当下人们颇感焦虑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例,如何面对食品安全危机,本身就是制度安排造成的社会分层的体现。
如果是位高权重的官员或者就职于体制内重要部门,他们可以享受到单位特供系统提供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放心食用而且物美价廉;如果属于城市中的中产阶层,他们有比较高的收入,可以买得起高价的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等,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饮食;如果是种植农产品的农民,他们许多人会种一小块不施农药化肥的地自己食用,而把大量非绿色农产品卖到城里;但如果是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就只能听天由命吃自己能吃得起的食物,甚至不能保证自己年幼孩子所食奶粉的安全。
不同的社会阶层用各自的方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穷人无力解决这一问题,这当然是ZZ。
▍除了居住和饮食,其他生存问题亦然。
当你生病的时候,是否能够得到相对公平的医疗资源的救治,这是ZZ问题;当你老迈之时,是否老有所养,能否得到公平的退休金待遇还是受到不公正的养老双轨制待遇,这是ZZ问题;你作为纳税人,是否被合理地课税,你是否知道你缴纳的钱用作何处,这也是ZZ问题;你若触犯了法律,是不是能依法得到公正的审判,这还是ZZ问题。
你是否真正享有了信仰的自由、言论的自由、结社的自由、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你是否不会因为出身、族群、性别、年龄等受到歧视与不公正待遇,简而言之就是不仅能够活着而且能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这当然是ZZ问题,而且对一个社会中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成员来说,都是ZZ问题。
我们早晚要意识到,我们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因而我们就生活在ZZ里,我们无可逃避的就是ZZ性动物。当大家都埋头生活而不关心ZZ时,ZZ就成为强者独享的获取暴利的工具和压制异见的利器,而大多数普通人必然成为被榨取被宰制的“弱肉”。
倾听底层声音,为良知而发声,是作为一名有独立人格的学者所始终践行的理念。
它虽是少数人的事,
但最好人人都懂!
先说“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各门专业课上,对法律人思维的培养、对体系性的思考、法律解释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的强调,便是为了让诸位同学为“学一点防身的本领”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方面,清华法学院一直做得非常出色,我们的同学在疑难案件的解决能力与技术上,比很多法律院校的毕业生要强出不少。
张明楷教授有一句名言,大意是立法不是被嘲笑的对象,与其嘲笑立法,不如反思自己的解释能力。解释能力是法律人的看家本领,同样的法条,受过法律训练的人能够解读出更多的内容。
再说“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不受人惑”意味着要具有独立的判断力,不轻易相信任何灌输的东西。大学中的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便是为了让诸位同学不受人惑。
我在课内课外反复强调,尽量去旁听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多读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多了解一些包括哲学、ZZ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在内的知识,并设法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其意也是如此。
关心ZZ的终极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所以,ZZ虽然是少数人的职业,却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副业。说到底,“不受人惑”意味着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意味着拒绝被塑造为顺民。
什么才是真正的公民呢?我非常认同一段话:“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ZZ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3. 认清中国社会的发展潮流,将自己的优秀与推动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唐德刚先生曾说,中国要花两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走出历史三峡,转型成为一个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国家。
从1840年起算,离两百年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要相信,中国社会一定会走出这个历史三峡。在此过程之中,请求诸君务必将自身的优秀与推动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
4. 掌握法律技术很重要,同时要时时谨记,技术说到底是为合理的价值判断服务的。作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同时也作为一名公民,诸位同学既要熟练掌握各类法律技术,也应当具备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
请不要觉得个案正义不重要,尤其在敏感的或者有重大影响力的个案中,要能够做出合理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判断,并且有能力运用所学到的法律技术,来实践与推进这样的价值。
▍三是处理好坚守原则与懂得妥协之间的关系。年轻的时候我会喜欢海瑞,喜欢他的固守原则,欣赏他的绝不妥协。到现在这个年龄,海瑞再难成为我欣赏的对象。
抛开他迫使五岁的女儿为所谓的贞洁(只因为接受男童递过来的糕点)而活活饿死的例子不论,他的一生中从未做成过什么事情,只是被当作一个虚幻的道德标兵。现在的我,肯定更欣赏张居正,更欣赏林肯,虽然他们并非通常所说的圣贤人物,有着普通人一样的缺点与弱点。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林肯》讲的是林肯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为了使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即著名的废奴条款)得以通过,林肯不惜一切代价,他愤怒、沮丧、流泪,甚至使用三名说客,用贿赂的方法劝说民主党成员。
我当然不是要鼓吹为达成目的不择手段,而只是想告诉诸位,要合理处理好原则与妥协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妥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原则的坚守。
作为女性,我还想与在座的各位女生说一句:请努力去做勇敢而有担当的女性。我们最重要的身份,不是某个人的妻子或孩子的母亲,而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有勇气去冒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相信很多女生都看过美剧《傲骨贤妻》,这部美剧讲的是,一名经受丈夫背叛与公众羞辱的女性,如何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从而重新将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个剧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婚姻拯救一个没有进步的你。婚姻的最大意义不是忠诚,而是成人之间伟大的友谊:“彼此不渗透、不求证、不表忠心,以专业收获尊重,以人格取得信任。伟大的友谊不是事无巨细地参与对方的生活,而是在惺惺相惜中保持和而不同。”
法学院的诸位女神,祝你们在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请法学院的各位男神,在以后帮助你们的另一半成为更好的自己。
|约翰福音1:3-5|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
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整理人:恩典ing
105344阅读
103605阅读
101821阅读
101691阅读
101597阅读
101554阅读
101519阅读
101306阅读
101064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