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7阅读
写在前面
作者夫妇是我们夫妇的好朋友,爸爸是一位天文物理博士微软研究员,妈妈是我时不时会转发文章的作者王敏利。敏利目前在家教育她的孩子们,爸爸也会在业余时间负责孩子们的理工教育。三宝来临后的月子,是这位爸爸休假全盘负责,在家教育也当然落在爸爸的肩膀上了。阅读晴程在这个过程中写下来的文字真的是莫大的享受!这对夫妇在脸书建立的“许家私塾“非常值得国外的华人朋友们关注。我会陆陆续续的转发他们的一些好文,跟国内的朋友们共享。
晴程爸爸的这篇文章捕捉了教育的核心,那就是生命传递生命!这种生命传递生命,也就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代替的。教育不是装满一个水桶,而是点燃一把火,而这种火苗只能来源于一个人,而不是没有生命或激情的机器。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好啊!
看到了这个理工爸爸的文字,让我对现代的爸爸们充满了希望!
2020年8月24日
我深信良好的教育第一要素是存在着美好的教导者和学习者间的关系 。
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递,最重要的是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在这个关系的基础中去分享彼此的生命。
想想看,我们记得当时爸爸妈妈或老师教过我们什么样的知识吗?
小的时候,我的父亲曾教我唐诗。其实,现在的我一点都不记得到底哪一首唐诗是他教的,哪一首是我在学校学的。但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爸爸教我唐诗的那一天,那时天空很蓝,美丽的阳光照进窗户来,爸爸主动来亲近我们,和我们说话。
注重孩子的学习的体验,给他们父母可以给的,这是无可替代的经验,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再忙,也一定要给孩子准备这种精心的时刻。
给他们体验,给他们长大后可以咀嚼再三的回忆,就是一种创新的方式!
在美国硅谷,科技人曾经满有宏图壮志想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并利用科技来为学生量身定做个人化的学习进度与教学,曾经轰动一时的 Altschool 就是一例。Altschool 的创办人是 GOOGLE+ 的前负责人,开办之初曾吸引了许多矽谷的大咖投资,如有脸书的扎克伯格与乔布斯的遗孀。但是过了不到五年的时间 ,CEO 就宣布永久关闭 Palo Alto 和曼哈顿的旗舰校区。
对此,曾任 Altschool 老师的 Paul Emerich 在他个人的博客里,提到在 Altschool 他和学生之间好似有条无法跨越的鸿沟。过度强调使用高科技, 即使是把这些黑科技用在评量或是客制化的教学, 仍然无法取代传统坚固的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Paul Emerich 认为,这条无法跨越的鸿沟就是那无所不在的电脑(算法) 。
当成长路径成为如同玩过关的电动玩具一样,一关过完过下一关,要去哪一关就由算法决定之时,这样过度注重个体性与依赖念脑演算的学习,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难以建立彼此之间连结,以致缺乏深刻的启发沟通与良性的互动。
今年一月刚去逝的管理大师 Clayton Christensen 在他破坏式创新一书中,特别提醒创新者别忘了创新的「用途」。对于 Altschool 而言,使用创新的科技显然是要说明孩子能”个性化”的成长。但孩子的成长显然不只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成长,还有意志与心理,灵魂与感受的层面必须被满足。孩子需要成长的标竿,这样的标竿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演算法或任何一台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生命。
韩国棋圣曹薰铉至今仍不能忘记当初自己拜濑越宪作入室弟子时,老师对自己讲过的一番话:“围棋是从中国开始的,经过韩国传到日本,在日本开了花。我培养了中国的吴清源和日本的桥本,以此来报答这两个国家。但偏偏漏掉了韩国,所以心里一直放心不下。晚年的时候能见到你,这是缘分,我想把你当作我围棋生涯中的最后一件作品来培养。
这句话令曹薰铉终身难忘。
人有一些东西是任何一件科技都不能取代的,特别是在教育的范畴里。
想想如如果教育只是技能知识的传承,那么围棋少年真应该拜Alphago Zero 为师。何必大老远跑到什么日本学院去学棋。Deep mind 的科学家们再怎么高明,也不可能让 Alphago Zero 自动说出这样的话。
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慧和互联网开始在教育掀起巨大革命,这样的改变不只在小孩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也要出现翻转式的变化。
但我深信,陪伴小孩学习,不是给他们知识。我们的一句话,一个肯定的眼神,是给他们美好的体验。我们要传授的不只是技能,而是生命的境界与回忆。像是一张张的照片,深印于脑海之中。对于我而言,我渴望相片中不是今天他们学了什么,明天又学了什么。我希望他们的相片格中,有的是我们共享的生命。
105357阅读
103616阅读
101835阅读
101699阅读
101607阅读
101563阅读
101528阅读
101313阅读
101069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