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9阅读
什么叫生死与共?什么叫不离不弃?
有的人能爱上两次,有的人一次都难。
亲爱的朋友,无论你是已婚、未婚,
我诚挚邀请你保存下这篇文章,花几分钟安静的时间阅读:
01
一
这是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
一对相爱深深、新婚燕尔的夫妻吉姆(丈夫)和克瑞基特(妻子),在感恩节前夜驱车回家与父母共度感恩节的途中,突遭车祸,生命危在旦夕。
吉姆(丈夫)放弃自己治疗的机会而先救治妻子克瑞基特,终将妻子从死亡线挽回,然而清醒后的妻子却记忆丧失,再也记不得自己的丈夫;
因颅脑神经损伤,康复后的克瑞基特不仅不认识丈夫,而且性情大变……原本温柔贤淑的她竟变得任性暴躁,阴晴不定,喜怒无常,对丈夫只有怨气没有爱意。
所幸,这位丈夫始终任劳任怨,不离不弃,虽然妻子最终也没能想起丈夫是谁,但丈夫重新赢得了妻子的爱情。
《盟约》2分钟预告片,帮助你理解故事。可惜的是,电影丝毫不提真实故事中这对夫妇的信仰对其爱情的巨大影响——而这正是其主题之隽永的源头!
意外车祸、奇怪失忆包括特殊的第2次婚礼并不是故事的重点。
真正令人动容的是男主人公如何日复一日的持续护理,女主人公如何年复一年的逐渐康复。这种护理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沉重的过程。
就像男主人公所言:
“在我的这个世界,医生、医院、病号餐、治疗、、处理堆积如山的法律文书、应付医药费用、给保险公司打电话、寸步不离地照顾妻子,构成了我的生活。
至于我的工作、我的球队、我的朋友、我的婚姻,已经如梦一般遥不可及…… ”
02
一
这本书的主角,是上帝。
婚礼上的海誓山盟说起来容易,但婚后实实在在做起来何等之难。
【扫码查看】
本书呈现的就是,在最琐碎最单调的日常护理生活中,男主人公学习如何去爱,爱一个彻底遗忘了自己的妻子,爱一个性情大变喜怒无常的妻子,爱一个对自己没有爱意,反有怨意的妻子。
不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男主人公并未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爱人形象。相反,多次呈现自身的软弱、惧怕、痛苦。
尤其到了最后,怎么努力也无法唤回妻子的记忆,婚姻关系频频触礁后,他患了轻度抑郁症,只好求助心理医生,才有了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更重要的是,漫漫长夜中他始终信靠上帝,上帝也以各种奇妙方式使得他从软弱中得刚强,从惧怕中得自由,从痛苦中得盼望。
于是,到了本书尾声,男主人公这样写道:
我不是英雄,我和其他人一样,有过软弱,犯过错误。若不是因为上帝的保守,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所以这本书的主角不是我,也不是克瑞基特,而是上帝。
这本书见证的是上帝如何带领我们夫妇共同度过漫漫黑夜,迎接生命的曙光。而这生命之光远超过我所求所想。
因为有光,所以隽永。
03
我一直在思想,
本书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其一,婚姻是一种神圣的约定。
这约定,首先是双方各自对上帝的约;其次才是彼此之间的约。
正因为男女主人公将婚姻看做是在上帝面前的约定,所以,在相识之初就以近乎神圣的心态谈恋爱。
比如他们经过电话深谈、通信交流等阶段后,觉得彼此情投意合,吉姆开始进一步邀约克瑞斯特第一次见面,但克瑞斯特却慎重地回答,自己做决定前需要认真思考并恒切祷告。
在日记中她这些写到:
我内心有一种意愿想去见他,因为这会很浪漫有趣
但内心也有另一种意愿让我三思而后行,因为如果此事不是出于你的旨意,我不希望和他有什么感情纠葛。
但如果此事的确出于你的旨意,我祈求你向我显明,我盼望你亲自带领。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交往,愿你成为我们生命的中心。
等到两个月后她终于答应见面。而吉姆同样出于慎重考虑,没有让她住在自己的寓所,而是在旅馆为她定了一个房间,以避免性的试探,保守婚前的圣洁。
“这是出于对克瑞基特的尊重,希望她能够以白璧无瑕之身献给她未来的丈夫。”
而一旦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很快就很严肃地直奔婚姻主题,而非现代人那种“边拍拖边观望”的拉锯战心态,或者那种“先同居试婚”的侥幸心态。
吉姆与克瑞基特勇于进入婚姻的安全感不是建立在对配偶的信靠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上帝的信靠基础上。
同样,他们婚后也是因为对上帝的信靠,才能在一次又一次挫折和打击面前,相守相随,不离不弃。他们始终相信苦难中上帝必有美意,虽然这美意暂时不可测也不可知。
吉姆反复强调:“不管谁劝我离婚,我都只有一个回答:‘不,绝不可能。’
对我们双方而言,这不只是一个选择那么简单。
我曾在上帝面前立下誓约,要在她最艰难和最需要的时候保护她。”
而克瑞基特也是如此,书中有很耐人寻味的一个细节:她失忆后,忘记了丈夫,却没有忘记上帝,因为那是她灵魂最深处不会因身体伤残影响的信念。
所以,在面对完全陌生的丈夫时,尽管有种种无所适从和自身的情绪障碍症,她依然坚持向上帝祷告:
“亲爱的主,我真的想和吉姆重新相伴,重新开始我们的新生活。我倚靠你,求你恢复我对他所有的爱意。
谢谢你在车祸中存留我的生命,我祈求你使用我们来荣耀你,请坚固我们的婚姻,使它比从前还要坚不可摧。”
其二,婚姻是一种恒久的牺牲。
要持守前面所说的,在上帝和彼此面前立下的神圣约定,是需要付牺牲的代价的。
吉姆的确是一位非常有牺牲精神的丈夫:
为了救妻子一命,自己甘愿放弃治疗而把手术机会留给对方;
为了见妻子一面,每周疲于奔命地来回在两地奔波;
为了给妻子好的康复环境,干脆辞去热爱的工作在家一心一意照顾妻子……
然而,这些牺牲还不算什么,最难的还是默默承受内心深处的痛苦——当他如此牺牲却看不到果效时的痛苦:
付出全部爱意却反遭对方怨意的痛苦,独自担负各种压力却还要强颜欢笑的痛苦,像约伯一样无辜遭遇苦难却看不到上帝安慰之手的痛苦。
然而,他在这样独自失语的痛苦中,看到了上帝独自失语的痛苦:上帝竟然愿意主动进入这个充满苦难和罪恶的世界,常经忧患,饱受痛苦,并被钉在羞辱的十字架上。
他是一位用血肉之躯进入痛苦、承担痛苦、陪伴痛苦的上帝,还是一位应允将来有一天要擦去我们一切眼泪、哭号、疼痛的上帝。
其实人性本身是好逸恶劳、避重就轻、喜欢享乐、惧怕痛苦的。
正如杜布森博士所言:“当下的文化教导我们一遇到挫折,一看到痛苦,就赶快抽身而退,逃之夭夭。而这对年轻夫妇却愿意在这么严重的车祸和失忆悲剧面前,知难而进,重寻他们失落的过往,持守他们相许的诺言,这是何等难能可贵!”
那么,我们是否愿意超越当下的文化和人性的弱点,在婚姻中“知难而进”?
是否愿意在不断的舍己中印证“爱是恒久忍耐”的真谛?
是否愿意因自己的艰难而更深体会那一位道成肉身者的艰难?
真是需要祈求上帝怜悯我们的软弱本相!
其三,婚姻是一种珍贵的恩典。
作为基督徒,我们一直强调,婚姻不是激情感受或者浪漫感觉,而是一种责任。
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片面强调责任,就可能导致我们只注重履行义务,而忽略营建关系;
只注重过好日子,而忽略心灵交流;
还可能导致我们不知不觉要么以自义的、优越的、居高临下的心态来服侍伴侣,要么以淡漠的、被动的、律法主义的心态来遵守婚约。
所以,当生活越来越忙碌,心态越来越麻木,而婚姻越来越寡味时,其实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提醒我们需要重寻昔日美好的感觉。那么,如何寻回呢?
我认为,婚姻不仅是责任,更是责任之上的恩典。当我们认识到配偶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甚至是我们不配得的礼物时,我们的心态就会大不一样。
因为恩典使我们感恩,感恩使我们谦卑,谦卑使我们温柔,而温柔的人有福了。
本书中,吉姆和康复后的克瑞斯特在婚姻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两个人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更像“父亲和女儿,教练和球员”的关系。
不错,吉姆的确是很有责任感,很有牺牲精神,很忠于在上帝面前的约定,但他内心其实无法全然接受新的克瑞基特,始终在追忆,在试图唤醒昔日的克瑞基特,但却发现收效甚微,因而撑得很苦,活得很累。
而克瑞基特感受到的也只是丈夫这种责任之爱,同样很苦很累,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在严厉家长面前一无是处的小孩子,充满挫败、内疚、迷惑之感。
而此后,当吉姆彻底放弃对妻子昔日形象的追忆,完全地接纳妻子现在的性情,并视之为上帝的恩典时,心态放谦和了,婚姻也就大为改观了。
婚姻是一种恩典的思想,对已婚的夫妇来说其实非常重要。虽然配偶不会像克瑞基特那样因颅脑损伤而性情迥然大异,但总会多多少少显示出婚前与婚后的明显差距,比如不那么温柔可爱了,不那么善解人意了,不那么体贴入微了……
那个时候,我们该如何看待伴侣仍然为上帝所赐的礼物?该如何调整自己那颗容易在律法主义中服侍却自以为义的心?又该如何将爱情中的恩典意识与信仰中的恩典意识结合在一起?
用某些沟通的艺术,某门婚姻辅导学的技巧,某种爱的语言就足够了吗?我觉得实在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也谦卑下来,重温“出于恩典,行于恩典,归于恩典”的福音。
喻书琴
2013年1月于北京
本书看点:
1.取材真人真事,生动感人。通过《洛杉矶时报》、《人物杂志》、《新闻内幕》、《伦敦时报》等媒体的报道,已给无数人送去温暖和祝福。
2.故事诠释了婚姻的真谛。婚姻不是激情感受或者浪漫感觉,而是一种责任,一份珍贵的恩典,更是一种神圣的约定,无论祸福,都要用爱守住对彼此的承诺。
除了真挚的情感和上帝的祝福,这本书还告诉你一个让婚姻保鲜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两个不可能重坠爱河的人重盟婚约?答案是“誓言”本身。
——董旸
如 今
岂不是一个将上帝去魅化
同时又将爱情偶像化
婚姻随意化的时代么
?
单身的孩子你要读此书
剥离自己对“爱情”的偶像化
去认识真正的「海誓山盟」
-
恋爱的孩子你要读此书
学习如何合宜交往、接触
将神邀请进你们的关系中
通过此书,预备婚姻的认识
-
已婚的家人你更要读
学习爱一个“不可爱”的人
学习第2次、第n次去爱一个人
学习去爱一个“正常人”
珍视并守住自己的「盟约」
愿此书
成为你和家庭的祝福!
32册传记,震撼人心
…
105359阅读
103623阅读
101836阅读
101700阅读
101610阅读
101563阅读
101529阅读
101313阅读
10107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