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9阅读
鲁迅先生在散文《风筝》里写道,自己向来不爱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爱玩的玩意。
他的小兄弟喜欢风筝,但自己买不起,哥哥又不允许放。只能张着小嘴,呆呆地看着空中别人的风筝出神。
有一次,在一个堆积杂物的小屋里,鲁迅看到瘦弱的小兄弟正在做一只蝴蝶风筝。他非常生气,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一脚踏扁了。
直到中年以后,鲁迅偶尔看了一本关于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的内心受到深深责备。
《风筝》插图 张大钧
其实,像鲁迅所做过的事情,几乎每个人都做过。我们虽然没有踩烂过别人的风筝,却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指责、教训或者抱怨别人。
就像托尔斯泰所说:“每个人都想改变人类,却没有人想改变自己。”
比如在刚刚发生缪可馨坠楼事件中,袁老师打着关心孩子的名义,对孩子的作文横加指责,要求其写正能量的东西。没想到当孩子坠楼后,孩子家长和其他人出来揭发,袁老师侮辱学生、打学生耳光、收家长红包等太多负能量暴露在众人面前。
多少人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别人、改变别人,但可曾想到改变过自己呢?
《以赛亚书》说:“惟独恶人,好像翻腾的海不得平静;其中的水常涌出污秽和淤泥来。”(赛57:20)
这里所说的“恶人”,其实是人的常态。人的生命之所以难得平安,不在于外在环境,而在于自身问题。罪孽藏在人的内心深处,常常无事生非,搅得我们难以安宁。
神学家傅士得对此解读说,海不必做什么特别的事,便能产生污秽和淤泥,那是自然活动的结果。当我们在罪的情况下,情形也是如此。我们生命的自然活动便会产生污秽和淤泥。罪乃是我们生命内在结构的一部分,不用特别努力就会产生。无怪乎我们觉得被困在其中。
在《生命的洗练》中,傅士德描述了人们在罪中挣扎的种种苦况:
在狂热而仓促地迈向舒适生活的途中,我们拜倒在物质主义的金牛犊脚前。想要驱除消费主义的魔鬼时,我们又矫枉过正,没有顾忌到家庭生活的宜居性和子女上大学的权利。或者,当我们决意认识自己,却在过程中发展出自以为是的心理习惯,演变为露骨的自负。又或者,当我们刚刚告别暴饮暴食的恶习,却发觉易怒的毛病开始浮上水面。当我们终于成功地把一切掌握在可控的范围里,深深内化的骄傲又开始遍布我们全身。人性中爬满了罪恶,这一点对所有人来说都无比真实。
然而即使这样,人们却难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总是把挑剔的目光指向别人。我们总想去掉别人眼里的刺,却不想自己眼里有梁木,总想让别人变得越来越完美,却没有想到让自己得到丝毫改变。
威斯敏斯特地下墓碑
传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地下墓地里,有这样一块很有名的墓碑,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
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伟大的愿望,想改变世界。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不能,所以我想改变整个国家;等到我的年龄再大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这个能力改变自己的国家,那我就想我的愿望就是改变我的家庭;等到我年老的时候,我发现我也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家庭,我就想我要改变我自己;等到我行将入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依然没有改变我自己。这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一开始的愿望就是改变我自己,那么我自己改变了,同样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国家,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这个墓志铭阐述了一个道理,改变别人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要改变他人,而是要让自己发生改变。
一个人真正的改变,便是脱离罪孽的辖制。而这样的改变单靠自己的意志办不到,只有依靠至高者的大能。
傅士德说,在道德神学上有一种说法:“美德不难”。只有神恩慈的作为接管了我们的内心,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发生真正的改变。美德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圣灵在我们生命中结出的果实。
105359阅读
103623阅读
101836阅读
101700阅读
101610阅读
101563阅读
101529阅读
101313阅读
10107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