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7阅读
8月22日,贵州贵阳公务员考试正式开始,有人在一个考点外拍到了垃圾成堆的画面。
媒体报道,在贵阳市2020年招录公务员笔试的某考点外,不少考生把易拉罐、饮料瓶及备考资料随手堆放在考点门口的台阶上,而该考点门外就有三个垃圾桶。环卫工大姐整整清理了两撮箕,她表示难以理解:”这也叫有文化?“
对此,网友评论说,素质和文化不是划等号的。
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公共事务管理者,如果素质和文化不能划等号,选拔出来的仅仅是分数高、素质差的人,我们的社会岂能交在这样的人手里?
记得多年前,高考作文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连自己身边的卫生都不愿负责,如何能管理好国家和社会?
刚刚发生的这个新闻,再一次暴露了我们的社会和教育存在的弊端,一切都以分数为中心。只要分数高,就可以考好学校,可以找好工作。
学校里虽然有文化、科学、艺术等种种课程,但在功利主义影响下,分数才是学习最重要的目的。为了提高分数,学校采取种种手段,一切都要为分数让路。
这种功利主义教育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品格教育的缺失。在教师眼里,一个学生是不是宝贵,是看学习成绩,而不是看道德品格。学校里虽然也有思想品德课程,也不过是死记硬背的材料和赤裸裸的分数比拼而已。
前些年,人们批评应试教育,说培养出来的只是“高分低能”的人。现在看来,“高分低能”这个词并不确切,因为从种种案例来看,很多高学历的官员能力并不低,尤其是贪污和腐败的能力。对于这些人而言,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品格问题。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在分数的比拼中强化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思想,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以牺牲品格培养为代价的。
今天,公务员考试再一次成了热门。参加考试的青年人当中,究竟有多少人抱着服务社会的心态?如果仅仅把公务员职位当作向上爬的阶梯,随意丢掷垃圾这样的行为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让人惊讶的是,在这则新闻刊出以后,网上出现这样一则评论:“省考的重要性虽不及国考,但各省省市县乡四级招录也是由省级主管部门统一安排。为地方公务员队伍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如果连垃圾桶的配置都不到位,这样的考试组织安排未免有些差强人意。”
新闻上明明说“考点门外就有三个垃圾桶”,但这位作者依然怀疑“垃圾桶配置不到位,”并且强调为地方公务员队伍选拔人才的重要性,言外之意当然是要给未来的官员们做好服务和保障。
如果在迈入公务员门槛之前就需要格外的服务保障,那么登上公务员宝座之后,又需要什么的服务和保障呢?难道不随手扔垃圾不该成为公务员选拔的一项内容吗?
教育和社会虽然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但教育关系着千秋大业和民族未来,必须有自己的操守。
问答 法 库尔贝
“教育”这个词来自拉丁语的词汇e-ex(出)和duco(自己)。因此,教育一词与“走出自我”紧密相关。真正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自我中心意识,培养服务公众的价值观念。
就像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先生对毕业生所说的那样:“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评断,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沈祖尧鼓励自己的学生,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一个谦卑的人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会虚怀若谷地聆听他人的言论。伟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巅,他亦会蹲下来为他的弟兄濯足。
他在讲话中引用了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典故,来宣扬谦卑爱人的美德。爱,是我们的教育所缺乏的珍宝。
考场外的垃圾看似小事,但能说明我们的教育缺失了怎样的内容。如果我们培养的一代代青年人都能考出很高的分数,却缺乏最起码的仁爱之心,这个社会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105357阅读
103616阅读
101835阅读
101699阅读
101607阅读
101563阅读
101528阅读
101313阅读
101069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