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14阅读
《境界》独立出品【境界文艺】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辞去教职之际指出,“当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年轻一代已被外在成就、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绑架了。
文|雷鸣
这几天,国内高考正酣,教育话题炙热。而近期网络上一篇名为《精英教育的劣势》的文章再度被大量转发,引发广泛讨论,网络点击过百万。其实这是一篇旧文,是2008年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后,辞职之后发表的,他在此文中提出美国的精英教育已经走入误区,其所著的《优秀的绵羊》一书的中文版也在近日即将出版。
书中引述“超人”作家詹姆斯·阿特拉斯(JamesAtlas)的话来描述美国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学生:“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总之,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外扶贫济困魅力无限。我们似乎不得不向这一群内外兼修、无所不能的精英名校生投以一种羡慕敬仰的目光。”
这与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在《自由》(Freedom)一书中对顶尖文理学院学生们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似乎对任何东西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度悟性”。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精英教育真的如此完美吗?正如威廉·德雷谢维奇所指出的,“当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年轻一代被抑郁的流行病包围
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始,这些名校生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磨炼”,甚至是“魔炼”:学校俱乐部、乐团、大小团体(音乐,体育等)、AP课程、SAT考试、晚间活动、周末安排、夏季课程、体育训练、课业家教、“领导能力”、“为他人服务精神”……为了完成这些,为了能够“修成正果”,学生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甚至都没有时间去憧憬。
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未被思考和探索过。没有人进入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心灵永远形单影只。
他们的心灵被外在单调的教育固化,一切以是否能帮助自己拿A来定夺。然而,外在的成就并不能给内在干渴的心灵滴下哪怕一滴甘露。这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一位正在从斯坦福大学办理转校手续的学生袒露了他的心声 :“如果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那么就是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这个系统。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位耶鲁大学的学生说道:“我的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真相——我也许在受罪,但是我若不曾受罪,我怎么可能成功被耶鲁录取。”
他们似乎被外在成就、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绑架了,被迫走在一条自己也不觉快乐的冲刺之路上。而即便外在再多的光环,也无法掩盖内心荒芜的疮痍……
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公布一份名为《大学校园的危机》(TheCrisis on Campus)的报告。该报告中提到,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无望”;接近1/3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12个月中,由于心情过度低落而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大学校园的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攀升,现在几乎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在接受过服务的学生群体中,被诊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数量翻了3倍,接近整体人数的一半。
斯坦福大学在2006年就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组建了一支行动组,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提出警告:“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轻重不等的问题,有自卑、发展性障碍、沮丧、焦虑、饮食疾病、自残、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等等。”另外一所大学的校长也曾经表示,我们的年轻一代似乎“被一场抑郁的流行病所包围。”
用Doing证明Being的误区
相比国外的精英教育,国内的应试教育也是问题重重。前不久,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爱荷华大学多达百名中国留学生,涉及请人代上课及请枪手代考试,严重违反该校规章,涉案留学生收到校方警告信,甚至已有学生因此被开除。为了拿A,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即便换了环境,也积习难改。
2016年1月,丽江市永胜县职高88班高一年级学生詹某某与同班同学王某某发生口角,王某某竟然在教室内捅死对方;3月,安徽省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三女生被三名男同学下春药,在女生父母表示要报警解决这个问题时,三个男生竟变本加厉,声称只要对方敢报警就将用砒霜来下毒;5月,海南一中学3天发生2起欺凌事件……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的一些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趋高,暴力程度不断增加。
一味追求成绩,同样忽视心灵的应试教育。其实与国外的精英教育,并没有本质差别。两者的核心都是竞争,讲究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质是丛林法则。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各种向外的逐鹿,都不能满足对内心灵的需要。更糟糕的是,追逐过程中,心灵会逐步被捆绑在外部的成就上,随其高低起伏震荡。于是,透过外在成就建立起来的自信,轻易的就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坍塌、崩溃。将信心建立在易变的事物上,失去信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校园当中的教育体系,仅仅是社会的缩影。它代表了两种人生方向:目标导向,还是价值导向!
目标导向的人生,是以事为本、人轻于事、结果重于过程,以成败论英雄。魔鬼常常利用这种方法将人诱入歧途。所以,现在很多人“40岁以前用命赚钱,40岁以后用钱买命”,人会在一个个目标当中,逐渐迷失人生的方向,直至被空虚、寂寞、痛苦和死亡吞噬。
而这种目标导向的人生,在教会和基督徒中,也并不罕见,稍不谨慎,就会上当受骗。很多人在事奉、工作中,常以解决问题、完成目标为己任,不太注重生命建造和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甚至许多时候,祷告也是如此,往往盼望靠主解决各种人生难题,却忽略了与神之间关系的建立。
至于教会,如下情况也时有发生:只要人有恩赐和能力、能把事情做好,就让其去做,根本不管其生命和属灵光景如何,严重者甚至想不起来求问一下上帝的心意。
异于目标导向的是价值导向,当然,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天国的价值,是上帝的心意,所看重的恰恰是我们的所是(Being),过于我们的所为(Doing)。因为我们这个人对了,做事自然就会对。因此,Being决定Doing。但世界却刚好相反,正如那些学子们,他们不断的用Doing来证明自己的Being,结果就导致了心灵的种种问题。
所以,我们不需要像目标导向那样,透过Doing证明自己的Being。更何况,我们的价值已经被证明过了,耶稣愿意为我们死,就是我们的价值,祂看重我们过于祂自己。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价值吗?我们还能再增添什么而超过耶稣对我们的肯定呢?
我们根本无需证明什么,否则,就很容易落入魔鬼的圈套。因为证明自己,就必然会落入比较当中,又很不幸的是,总有人会比我们更优秀。于是,要么对外,陷入嫉妒、愤怒、痛恨当中,要么对内,落入苦恼、忧虑、绝望里面。
如今,在基督里,我们的心灵都得到了释放。或许我们本身并不优秀,甚至还有很多的问题和缺点,但这一切,丝毫都不影响你我的价值,因为神已经收纳我们为祂的儿女了。
拒绝示弱的心灵代价
在书中,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继续指出,“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这群学生根本不会自愈。一项以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规模调研发现,大一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评估已经跌落至25年以来的最低谷……从高中到大学,这种情况根本没有丝毫改善,而且事情在进一步恶化。”
更糟糕的是,人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软弱。在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学生的个人网站上,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崩溃》(Meltdown)的文章,这是一位大二学生在发泄自己的无用和愧疚以及常常伴有的“压倒式的孤独感”。这篇文章被疯传,至少有十几所大学的同学都产生了共鸣。有人留言说:“谢谢你的分享。其实我们经常都有同样的感受,但是很少会去承认。感谢你的勇气,能够把自己的心声公之于众。”
来自波莫纳学院的学生曾这样说过:“在这所号称全美大学幸福指数排名第四的高校里,学校为了维护快乐的形象,费尽心思推动校园活动,学生们备感压力,却必须展现给公众一个完美的形象。”这源于人们内心的恐惧,他们害怕在他人面前示弱,担心自己成为一位众人眼中屈服于压力的弱者,因此他们拒绝示弱。而这种隐瞒、伪装和封闭,无疑为内心的痛苦、阴暗和孤独提供了进一步发酵的空间。
相比隐藏,或许我们可以从圣经中的保罗身上学习他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软弱。保罗说:“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免得我过于自高。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7-9)
所以,保罗未得医治,但却不是因为被上帝抛弃。恰恰相反,正如保罗自己所见证的:“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12:9-10)
面对自身的软弱,保罗不是隐藏,而是积极面对,完全敞开,并且向主交托。对保罗而言,每一个软弱正是经历神和拥抱神的机会。
坦言软弱是自身生命底色的神学家巴刻,在《软弱之道》一书中说:“基督徒要想灵命强壮,我们的人生和事奉要想有丰盛的果效,道路就是谦卑和拒绝盲信自我,在属灵之事上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软弱……
基督徒的人生与事奉是一场与软弱相伴的旅程,人的力量终有耗尽之时,只有属天的能力可以支撑我们前行……我们都需要依靠基督我们的主和救主,需要操练这种依靠,直至养成属灵的习惯,好能领会保罗所领会的:‘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每一个软弱,都能开出恩典的美丽花朵。从这个角度而言,软弱并不可怕,躺在软弱里、隐藏软弱、活在软弱中不肯出来,才可怕。
在神那里,我们任何的缺点、软弱,都可以被翻转成优点。甚至某种程度来说,我们一切的缺点,都是潜在的属灵优点。反之,我们自认为的优点,却可能是潜在的属灵缺点,因为上帝很可能不会使用它们。
当摩西40岁,正是身强体壮,年富力强的好时候,并且他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不但如此,他还拥有一颗爱以色列人的心。
按理说,他生在埃及,长在王宫里,受了埃及人一切的恩惠,应该为埃及效力。可是,当埃及人欺负本族人时,摩西毫不犹豫地帮助以色列人,希伯来书如此描述他,“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
这样一个信心强、心志好、年纪轻、知识高、能力强,而且功夫又厉害的人,多好啊!怎么看,都是神国的栋梁。
但是,上帝不用他。什么时候用呢?80岁!80岁是个什么概念?用摩西自己的话说:“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90:10)
也就是说,当摩西80岁的时候,他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心志没了,年纪没了,知识没了,能力没了,功夫没了,什么都没了,没有任何可供自己依靠和夸口的存在,他只能完全信靠上帝!
要想经历软弱变刚强的翻转,我们就必须抓住上帝、信靠上帝,把自己的软弱交给上帝。否则,再软弱的弱点,还是弱点,不会有任何改变。
不用害怕不被接纳,即便在我们与神为敌的时候,耶稣已经愿意为我们心甘情愿的去死了,神的恩典永远大过人的软弱。
上帝喜欢使用人的软弱、缺点和短板,超过我们的强壮和优势。因为我们的优点一旦被上帝使用,就容易觉得自己了不起。所以,人的优点,常常荣耀的是自己,可是人的软弱,荣耀的必然是上帝。
(本文成文参考了《澎湃新闻》、《法制晚报》等媒体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89014阅读
61501阅读
57818阅读
55449阅读
50630阅读
50089阅读
48944阅读
46964阅读
4677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