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21阅读
人死后,将会有生命吗?
这个的问题,在今日华人社会中,也渐渐成为热门的话题。
书内集结多个在面对死亡时所遇上各类问题的处境个案,使人能设身处地般,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包括:
死亡是否已解禁?为什么有些人早逝呢?生死的选择?你的家已安排妥当吗?死后往何处去?信徒死亡的益处……等等有待探索的问题。
在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同情、关怀与希望。
作者邀请你一起探讨这个人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你愿意吗?
死亡是人类最后的仇敌
“我们若要与这个名为死亡的敌人争战,我相信我们要对它有所认识,从而知道如何去面对死亡的经历。为了自己,也为了处理众挚爱亲朋戚友皆无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敌人。”
“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哥林多前书十五:26)
在高速公路的左边行车道上,放着一大堆扭曲了的钢铁和玻璃碎片,就像一件支离破碎的玩具。火焰、警车、救护车、还有闪烁的红灯,组成一幅触目惊心的可怕图画。一辆名贵的跑车,本是众人啧啧称羡的对象,现已被撞至破碎不堪,无法修理。一具身躯躺在前座,被夹在驾驶盘下,这遭难者,究竟是生是死尚属疑问。这具血肉模糊的躯体,能否藉外科医生灵巧熟练的双手缝合起来?抑或要被装进胶袋,运到停尸场,外面写上“已死”?
亲属面对此情此景的震惊和痛苦,每天屡见不鲜。我们所爱的人突然去世,会令我们伤心欲绝。但这样的意外却非常普遍,只有极不寻常的事件,才会用大字标题在报章刊登;而那些突受打击而前途骤变的家庭,才发觉自己没有未雨绸缪,可惜为时已晚。
那位不知姓名的司机又怎样呢?他有没有想到这突变影响了他的未来计划呢?他有否为他的事作妥善安排,并考虑过永恒归宿的选择呢?
我们对死亡和悲剧的反应可以表明我们的为人如何。很多时候我们阅览报章,知道又一位名人去世了;从电话或信件,知道一位朋友去世的噩耗。我们为亲友的离世伤痛,为自己的损失哀哭。我们怎样实事求是地去面对死亡,和处理因此而带来的难题呢?
我还记得一九八六年九月,在巴黎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颇正常,并且正要开始布道大会。突然间,这个美丽的都市就像遭敌人围困一样。在中午的繁忙时分,一颗炸弹在一间熙来攘往的百货公司爆炸,很多妇孺被炸死或炸伤。这时我们才发觉我们是在恐怖分子到处活动的时候来到巴黎。《时代杂志》谴责这种罪行,把这种新的恐怖活动称为“近代的麻疯病”。(注一)
其后,我们发觉这种突如其来的暴力行动,并没有严重地吓倒我们。对此,我如今另有一番感受。然而,我们必须想到它可能带来的恶果,和我们的布道团会碰到的困难。人本能地不想面对厌恶的事实。我们希望集中思想“光明的一面”,忘记不愉快或痛苦的事情。我们使自己相信,那猝不及防的死亡,只发生在别人身上,而非我们身上,但这看法并不尽然。
整理人:Zoe
89021阅读
61509阅读
57822阅读
55457阅读
50634阅读
50095阅读
48947阅读
46968阅读
46775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