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21阅读
如何面对死亡?
人死后,将会有生命吗?
这个的问题,在今日华人社会中,也渐渐成为热门的话题。
书内集结多个在面对死亡时所遇上各类问题的处境个案,使人能设身处地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包括:
死亡是否已解禁?为什么有些人早逝呢?生死的选择?你的家已安排妥当吗?死后往何处去?信徒死亡的益处……等等有待探索的问题。
在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同情、关怀与希望。
作者邀请你一起探讨这个人人都须要面对的问题。
你愿意吗?
战争和瘟疫带来死亡。从阅读新闻报导,我们知道外地有饥荒,它提醒我们世上有许多不幸的人。从非洲和南美洲传来的消息,告诉我们数百万人受到饥荒的威胁,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广大的田地遭殃,老百姓经年累月受痛苦,以及种种可用数目统计的惨剧。但统计数字或新闻媒介传来的报告,可能会误导我们。死亡其实是经年不断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益师(C.S.Lewis)就指出战争并没有增添死亡;每一代的死亡都是百分之百,它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掳去。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幽默地说:“死亡的统计数字非常惊人,每一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亡。”
在一个基督徒会议中心举行的家庭退修会中,传出此消息:一对在退修会教导儿童的夫妇,走进他们四个月大的婴孩卧室时,发现他面色苍白、毫无生气。这是一件摇篮中死亡的事故。当消息传出后,悲哀的阴影弥漫在众人的心中,为何这事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她已四十多岁了,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婴孩。她在婴孩出生前不久,仍任教于幼儿级。每天,她班中的学生都为这婴孩祷告。当婴孩小便雅悯出生时,他的双亲及教会的会友都非常兴奋。为何神要把他接回天家呢?
伴随死亡的常是这类切肤之痛的问题:“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死亡?圣经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来书九:27)它是所有经历中最民主的一项。四百多年前,英国作家海伍德(JohnHeywood)写下这样的句子:“死亡使高贵与卑贱者一律平等。”我们会与死亡搏斗,这搏斗的意志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可能暂时回避死亡,常识告诉我们有这权利。我们会争论、求情、讨价还价,但死亡仍是人类的仇敌。嘴里说“我不去想这事”,但这并不能挪去使它不存在。死亡最终仍闯进我们已安排妥当的生活中,而且彻底改变周围的境况。
我们想否认死亡。我们把去世者说成仿佛未死,以图掩饰窘境。我们说“他已辞世”,“他已离世”,或“他已先我们而去”。我们不想承认死人的身体已长埋在地下,他的灵魂已离他而去。
如果问及某人的父亲是否仍然活着,中国人会问:“令尊是否健在?”答案则据实况说:“他仍健在。”或“他已去世。”可见甚至在世上最古老的文化中,也极少用“死亡”的字眼。
今天我们听到许多教导人怎样生活的指引,告诉人怎样保持青春、身材苗条、身体健康、仪态大方、乐观向上、财源广进和广结朋友。这一切都是合理的事情,但它们全表明了我们要拼命紧抓现今的世界。事实上,生命是短暂的,“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四:14下)诗人说:“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诗篇三十九:5)如果我们要善用生命,就要面对人生会有尽头的这一事实。我的岳父钟仁溥医生(Dr.L.NelsonBell)多年前写下这样的句子:“只有那些准备好面对死亡的人,才是真正准备好生存的人。”死亡是无可置疑的事,重要的是已否作好准备。
89021阅读
61509阅读
57822阅读
55457阅读
50634阅读
50095阅读
48947阅读
46968阅读
46775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