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14阅读
文丨计文
又过年了,看见电视上王宝强又唱起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每到这个阖家团聚的时节,在家的亲人总在翘首期待。无论是“衣锦还乡”还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在外的游子始终有着落叶归根之情。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们,哪怕排队三天三夜,也要买到一张归程的车票。
“高高山头树,风吹落叶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这是说一片叶子对生于斯之乡土的惜惜眷念,对养于斯之故地的深深依恋。回家不单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也是所有受造之物永恒的情感。洄游的鱼类,南飞的大雁,都令人感叹。人称为“思归鸟”的杜鹃啼叫的时候,声声颇似“不如归去”,曾经拨动过多少游子的心弦,触动过多少游子的归思。走在他乡的大街小巷和高楼大厦之间,于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一句话语或一声问候便会让我们有了回家的冲动。这种感觉一经产生便是那么的强烈,像是春天里疯长的小草,迅速蔓延开来,不可遏制。或许在梦醒时分,或许在黄昏午后,乡愁会不期而至,让我们难以割舍,猝不及防。乡愁是酿得散不开的甘烈美酒,一饮便醉,历久弥香。乡愁是浓得发苦发涩的上等好茶,苦尽甘来,唇齿留香。
家是什么?它不是水泥钢筋垒成的房屋,而是天伦亲情,回到家便是住在爱里面。家中的父母是我们这个家的轴心,在外的游子就是用银丝线扯在轴上的风筝。有家会使你感到温馨,有家会使你感到幸福!家,是藤蔓攀枝的大树,是疲倦得以休息、力量得以积蓄的地方;家,是创伤愈合、快乐满盈的地方;家,是苦涩变得甘甜、平淡变得绚丽的地方。没家的人似浮萍,有家的人是岩松!于是就有了类似《我想有个家》等通过流行歌曲所渲泄的种种思乡情绪。
如果把这个“家”的概念稍作放大,那就是人们对故乡祖国的眷恋。我们与家距离越远,往往爱国之情越浓。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自己的祖国。即使出生在海外,也总是想方设法要到祖辈由之而来的那片土地上寻根。这与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希伯来民族的爱国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处,诗人说,弹琴的技巧可以忘记,耶路撒冷不能忘记;琴弦可断,怀念故土的忧思难断(参诗137∶5)。
人类心灵深处最强的归宿感是对创造之初伊甸园的追寻,是对神同在的美好境遇的渴求。既然“在你(上帝)祭坛那里,麻雀为自己找着房屋,燕子为自己找着抱雏之窝”(诗84∶3),作为上帝所创造、养育的人,怎能不“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这一点,古人与现代人莫不如此。一位研究中西方文化比较学的中国哲学家曾说:“现代人的困境和厄运,是‘无家可归感’。这里所指的家,并不是成家立业的家。哲学上的家,就是精神上的平衡、和谐和安宁。”这种“无家可归感”,正是奥古斯丁所说的因为难以归回上帝之怀的那种“不得安宁”。耶稣说要得到安宁,路是有的,那就是来到各各他,因在十字架的荫下有人“世世代代的居所”(参诗90∶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曾说“鸟倦飞而知还”。可现实的问题是,茫茫人生路上的千万劳倦灵魂迷途却不知返,流浪而不知归!
回家吧,因为回家等于回到爱的里面!
选自《天风》杂志
89014阅读
61501阅读
57818阅读
55449阅读
50630阅读
50089阅读
48944阅读
46964阅读
4677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