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22阅读
天父啊,我们知道你与我们同在,但我们的知识不过是真理的影子,几乎难以品尝到属灵的甘甜,这是我们的一大损失,也是我们内心深处软弱的缘由。请帮助我们作出补救,因为必须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经历到“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的真正含义,阿门。
“present”一词,是在这里、靠近、左右的意思,前缀“omni”赋予其普遍性。因此,神全在性(omnipresent)是指神在每个地方,近每个事物,在每个人左右。
圣经中教导的神的全在性十分清晰,支持此教义的章节也非常清楚,很难去误解它。经文告诉神无处不在,凡祂所造的,天上、地下、阴间无处可以躲避神的面。
圣经也教导神可同时既在近处又在远处,在神里面,人存在着,行动着,活着。同样可信的是,圣经促使我们认为神是无所不在的,以此可以解释其他关于神的教导。
举例来说,圣经教导神是无限的,这意味着祂的存在没有界限,因此祂的存在没有限制。祂是无所不在的,祂的无限围绕、包含着有限的造物。在祂之外没有活物,就像海洋对游鱼,天空对飞鸟一样,神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
中世纪出生在拉瓦丹的何德伯特神父写道:“神在万有之上,万有之下,万有之外;在万有之内却不被封闭,在万有之外却不被隔绝;在万有之上不是被高举,在万有之下不是被推倒;完全在上,主管万有;完全在下,支撑万有;完全在内,充满万有。”
全面的相信神的无所不在,在很多神学思想领域颇有实际意义,直接影响到了一些宗教方面的问题。比如什么是世界的本质这个问题,几乎在每个时代每个文化困扰着爱思考的人们。
到底这个世界是由物质运作的物质世界,还是由看不见的力量运作的属灵的世界?这个内部互相联系的世界能够解释它自身,还是它隐藏在奥秘当中?万物的存在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还是它起源于更高更远的某处?
基督教神学宣称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它既不推测也不提供一种观点,而是将“耶和华如此说”作为其权威。它毫不怀疑的认为这个世界是属灵的,起源于灵,从灵里涌出,本质上是属灵的。若没有圣灵居住在其中,这个世界将毫无意义。
神无处不在的信条关联到,人和祂自身所在的宇宙间的关系。神的全在性赋予所有其它真理以意义,给人微不足道的生活以至高的价值。神在这里,靠近人,在他左右;这位神懂他,知道他的一切,信仰就是始于这里。也许会慢慢加入其它上千个真理,但最终都要回到神的全在性那里:即神存在和神就在这里。
希伯来书中说:“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基督也说,“你们信神,也当信......”不管“也”后面加上什么,都将是“信神”这个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也不论加的有多高,它始终将根稳稳地扎在“信神”这个基础上。
新约教导,神借着道创造了世界。道被认为是三位一体中的圣子,圣子在道成肉身之前就出现在世上。道创造了万有之后,仍在造物中维持着万有;同时,祂作为道德的光引导着人分辨善恶。宇宙运转有序,不是靠客观规律,乃是靠圣子的创造力,普遍存在的道。
印度教士霍尔姆斯讲述自己看到印度教教徒轻轻拍打树和石头,低声对也许会驻留在里面的神灵问道:“你在吗,你在吗?”在完全的谦卑里,霍尔姆斯带来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神确实在那儿;祂在那,就像祂在这儿一样,祂在每处,不限于树木和石头,而是自由的充满整个宇宙,靠近每个事物,在每个人左右,借着耶稣基督靠近每颗爱心。神无处不在的信条永远决定了这点。
此真理能深深地安慰悲伤中的基督徒,是他们多变的生活经历中稳定的依靠。对他们来说,“经历神的存在”不是去实现那个头脑里凭空想象的神的存在,而是去真真切切的感受神的面——即所有健全神学声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其存在不受任何造物的理解所影响。经历神的存在不是虚幻的,而是真真实实的。
确定神永远在我们近旁,时刻存在于造物中,比我们的思考更靠近我们,使得我们在绝大多数时间,维持较高的道德幸福心境。但不是所有的时间都这样,许诺所有的信徒持久的幸福感不太诚实,也不现实去期望如此。
孩子疼痛的时候会哭,即使是在母亲的怀里;基督徒知道,自己虽然有时候是哪般的挣扎,却能感知神的面;即使“常常喜乐”的保罗也承认有时痛苦。因我们的缘故,基督经历了大声哀哭和流泪祷告,即使他从未离开父的怀里(约翰福音 1:18)。
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样的世界,眼泪有其疗伤的功效。治愈的香膏,从神的圣衣里提炼而出,使得我们的疾病在致命之前被治愈。明白我们永远不孤单,可以平静我们生活的波涛,平息我们灵魂的风暴。
圣经和理性都宣称神的全在性,需要我们做的是学着在经历中去体会。 20世纪慕迪圣经学院和哥伦比亚圣经学院的教授兼牧师艾伦?弗里斯信中的一句话总结了其他人的见证:“明白神存在是一种祝福,但若感到祂的存在便是全然幸福。”
格哈德?特司提根的诗写道:
神启示了的祂存在,
让我们现在就敬慕祂,
带着敬畏,跪拜在祂面前。
单单只有祂,我们的神;
祂是主,我们的救主,
永远赞美祂的名。
神与我们同在,
天堂里
天使们心存敬畏地服事祂。
(摘自“认识至圣者” 陶恕著,经同意后使用,本章由陈思珍翻译)
89022阅读
61510阅读
57823阅读
55458阅读
50635阅读
50096阅读
48948阅读
46969阅读
46776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