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在南京的外籍人士绝大多数已逃离,留下的一二十位外国人挺身而出,组织“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1937年12月初各国大使馆下了最后撤离的通告,魏特琳不忍丢下校内的妇孺,和德国商人拉贝(John Rabe)等其他20几位外国人不顾大使馆再三劝告自愿留下来,随后成立了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Nanking Safety Zone),将金女大和美国大使馆等附近区域规划为“战时安全区”。 这个安全区在南至新街口,北至山西路,东至中山路,西至西康路的大概范围内。这片区域主要包括了交通部大厦、华侨招待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最高法院、金陵大学等25处难民收容所。见下图。
在她自杀前不久的日记上,她这样写着:“Had I ten perfect lives, I would give them all to China.”(如果有十次生命,我将把它们全部奉献给中国) 魏特琳的去世,是一名英雄之死,她也是一名南京大屠杀的牺牲者,她为了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最终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正如美国基督教传教士联合会宣布魏特琳死讯时说的那样,“我们认为,像在战场上倒下去的士兵一样,魏特琳女士也是在战争中牺牲的。”
位于美国密西根州雪柏德镇郊的魏特琳女士墓地,墓碑上镌刻着四个醒目的中文大字:金陵永生。
”永生金陵” ( Eternally live in the heart of Jinling) 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奋勇救助难民的举动,赢得了南京市民和中国人民的爱戴。她对中国那份牺牲的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1941年6月,魏特琳去世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国民政府曾明令褒扬。基于魏特琳女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成千上万中国妇女儿童的壮举,当时吴贻芳校长曾在校内多次举办活动纪念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