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90阅读
书卷的结构与作者用意之间的关系
教会增长学者彼得韦拿博士,在他的三册使徒行传注释书中,第三册的目录共有八个篇章,第一章,徒15-16章;第二章,徒16章;第三章,徒17章;第四章,徒18-19章;第五章,徒19章;第六章,徒20-21章;第七章,徒21-26章;第八章,徒27-28章。以上的篇幅有何特点?
林荣洪教授于2010年出版的《前车之鉴:使徒行传进解》,最后三篇,略过徒22、24-26章,共四章经文,有何问题?为何有的章节可以有二至三次信息,有的经文全章跳过?
徒22章是否不重要?路加为何用这么多笔墨来记录保罗的自辩和见证?
经文有何特色?(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如何?)
1. 保罗免除鞭打的拷问,因为哪两个条件?
(徒22:25,国籍和法律常识。)
2. 罗马籍的获得从经文看,是否容易?(徒22:26-28)注意“我用许多银子,才入了罗马的民籍。”
3. 从经文看,获得罗马籍有哪两种方法?(徒22:28)
4. 捆绑罗马人的后果是什么?(徒22:29,不知道,但能使千夫长害怕。)
经文,看看上文下理、理解经文并且主题是什么?
1. 本段与上次在腓立比入狱,有何共同点?
(徒16:35-39,罗马人身分和令官员害怕的后果。)
2. 为何历来都是发达国家的基督徒,向贫困国家差出宣教士?
3. 宣教士的国家身分是否不重要?
经文与生活。这段经文与自己的生活有何关系?
保罗(我们)是天上的国民(腓3:20),但也是罗马公民;我们当如何珍惜双重身分的现实?
60290阅读
31815阅读
29967阅读
26415阅读
26313阅读
20055阅读
19394阅读
18941阅读
18036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