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84阅读
《境界》独立出品【心理境界】
文 | 阿浅
播音 | 豫东
多数人觉得自己意志薄弱:自控只是一时,失控却是常态;失控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灵性问题,我们被两个敌人内外夹攻。操练自控的目的是自由:在诱惑和压力面前按自己真实的身份生活。而我终于决定不再以性格内向为借口逃避和人接触,我拥有比自控更宽阔的自由。
六月高考将至。在紧张的备考季,老师、家长最常对考生们提的一个词,是“自觉”:自觉读书,自觉做题,自觉总结规律……自觉的意思,是要有自控力。
自控力不仅在校园受重视,更在社会上风靡。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所著的《自控力》,豆瓣有2万多人评价,评分8.3;知乎讨论自控力的话题,几乎都会提到它;网易云音乐的电台节目,有15万人订阅,近700万次收听;它被誉为“斯坦福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
麦格尼格尔教授写到: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意志力薄弱——自控只是一时的行为,而力不从心和失控却是常态。立志戒烟的人,很可能在几个月后故态复萌;努力节食减肥的人,很容易在夜宵的诱惑面前屈服;计划已久的任务一再拖延,直到逼近截止日……究竟是什么阻挡在我们和理想的生活之间呢?
我们被两个敌人内外夹攻
我曾经组织过一个微信群,旨在让男生们互相帮助,胜过网络色情。坚持一段时间后无法继续,因为我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诱惑这东西,你不那么在意它,它也不温不火,偶尔骚扰你一下;一旦你扯起大旗,天天喊着抵制它,它就突然变得凶猛起来,程度变本加厉。
针对这个问题,《自控力》提到著名的“白熊实验”。1985年,在三一大学的心理实验室里,17名本科生被要求“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请不要去想白熊”。结果显而易见:每当他们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反而总是想着它。这就是讽刺性反弹理论:试图忘记某些东西,却让它变得更强烈。
这是作者提到的自控力“陷阱”之一。其他陷阱还有压力(心理或生理上的压力,如忧虑、疾病等,会消耗意志力)、道德许可(做出“好”行为后,往往会不知不觉允许自己做一点“坏”行为)、把未来当虚幻(想要变好,但不是现在)等等。作者认为:为了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避开这些让自控力失效的陷阱,可以帮助我们取得真正而持久的进步。
对我而言,研究这些陷阱诚然很有启发。但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单单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失控”,难免有局限。以我自己为例,之所以想组织一个针对网络色情诱惑的微信群,是因为自己深受其苦。2011年,我大学毕业,没有正式工作,喜欢的女孩也不喜欢我。承受事业爱情双重压力,我感到自己在色情诱惑面前极其软弱。对我来说,浏览色情网站不只是满足欲望,更是逃避惨淡的生活。结果不但没逃成,还让日子愈发惹人厌倦。
那段时间,我登陆一个叫setting captives free(“释放囚徒”)的网站,参与一套60天的胜过色情诱惑的课程。这个课程以基督信仰为背景,每天针对不同的主题,有英文阅读材料,也有需要写下回答的思考题,还有一位导师通过邮件全程陪伴。我很深的感受是,这个课程不仅帮助我胜过色情诱惑,更点燃我对生活的热情。还记得在一封邮件里,我对导师说:“活着真的很美好,这是我之前从未感受过的。”
在这个过程里,我慢慢发现:失控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灵性问题。清教徒作家约翰·欧文写到:“我们有两个活跃的敌人,他们总是企图牵引我们进入试探。我们的内里有一个敌人、一个叛徒,就是我们的邪情私欲。我们的外面有一个敌人,就是魔鬼。” 两个敌人内外夹攻,疑惑、恐惧、沮丧、谎言,就像野草一样在人心里疯长,叫人迷失活着的意义。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邪情私欲?没那么严重吧。食色性也,人之常情。魔鬼?只在恐怖电影里。”健康的性爱是神给人的礼物,但人却想用不健康的方式满足甚至放纵自己的欲望;与此同时,人心里潜伏着贪婪、嫉妒、奸淫等不道德的恶念。任何一个诚实的人,都无法否认自己心中有许多违背道德的想法。魔鬼则是外在于人的邪恶存在。按照圣经,魔鬼从创世之初就存在,引诱了亚当、夏娃,如今仍在引诱世人。
内外两个敌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破坏我们和神的关系。而我们要真的胜过失控、得着自由,也要回到和神的关系中。
失控背后的身份危机
我们和神是什么关系呢?圣经记载,在万物之中,惟有人拥有神的形象,并被赋予了管理全地的职责。人与神的关系,原本是极为亲密的。但人犯罪堕落后,所作所为不再是为了荣耀神,而是为了满足“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这种关系的破坏,是失控的根本原因。
对于关系破坏引发的危机,《自控力》一书有一定洞见。在讨论“道德许可”的陷阱时,作者写到:“从本质上看,道德许可就是一种身份危机。我们之所以会奖励自己的良好行为,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认为,真正的自己想做坏事。所以每次自控都是一种惩罚,只有放纵自己才是奖励。”从基督信仰的角度看,这种“身份危机”则是人们忘记神、违背神,因此失去了自己在神面前的身份。
这不是很容易察觉的事。记得大三那年,我刚信主没多久,有一次参加小组讨论,大家争执得比较激烈,我也有不愿退让的地方。但忽然间,我感受到一种说不清的悲伤,连忙离席,跑到卫生间关上门,不受控制地哭起来。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在我耳边说:你心里没有爱。
在那之前,我从未认真考虑过“爱”是什么。我从小是个好学生,处处讨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但蓦然间,我好像突然看见自己的本性,就是我没那么爱他们,我最爱的是自己。诚如圣经所说,我是一个被罪败坏的生命。
到底什么是爱呢?神创造天地,又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看着所造的一切,满心喜悦地说:“甚好。”这是爱。人败坏、犯罪,相互憎恨、伤害。神却不放弃人,而是差遣独生儿子耶稣到世上来,钉十字架、受死、复活、为人赎罪,带领人回到神的家庭里。这是爱。在神的创造和救赎中,我前所未有地看见、听见、品尝到爱是什么。
我是神所爱的孩子,这是我永不改变的身份。特别是去年成为爸爸后,我对此有更深的感受。妻子吉吉说:“生宝宝以后,我更愿意祷告了,因为更懂得从天父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你看我们家泡泡,每天只是跟我说‘呜,呜’,没什么意义,我都很高兴。天父不是更爱听我跟他说话吗?”这也是我的感受。我想,我们祷告,归根结底不是因为我们爱神,而是因为神爱我们。
在《彼得前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我固然是无力自救的罪人,但因为天父的拣选、耶稣基督的救赎、圣灵的建造,我如今是祭司,是子民,是宣扬上帝美德的使者了。
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我是上帝的儿女,喜爱聆听、遵行上帝的话,并在这个过程中,以他为自己的喜乐和福分。正如约翰·派博在《至高喜乐的传承》里所写的:“人心是上帝为自己所造的,除非我们能认识到唯有上帝才是我们的大喜乐,否则我们永远也无法赶出心中对罪恶的恋慕。”
锻炼我越来越顺服祂
但现实没有那么理想。与罪和魔鬼之间的战斗,是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不是每次都能顺利而高奏凯歌,有时也是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巴刻在《认识神》第21章《内心的试炼》,区分了对基督徒生活的两种极端看法:一种认为,信主之后就万事大吉,再也不会有罪恶困扰,整个人都闪闪发光了;一种认为,信主之后人不会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么无能为力,消极地等主末日的拯救。但真实的基督徒生活,其实是介于两者之间:我不会一帆风顺,但也不会原地踏步,而是在艰苦攀爬中越来越接近神。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神的恩典要让人成长。巴刻写到:“新生的基督徒往往经历极大的喜乐、明显的眷顾、祷告奇妙地得蒙应允、作见证也产生实时的果效;神借此鼓励他们,建立他们的新生命。然而,随着他们渐长,有能力承担更多的时候,神就要用较艰苦的方式来锻炼他们。祂要他们面对各种敌对的压力和令人心灰的挫折——这些都是他们承受得来的,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祂借此塑造我们的品格、巩固我们的信心,并预备我们去帮助别人。同时,祂亦建立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在生活中荣耀祂,在我们的软弱中显出祂的力量是完全的。”
在我看来,这段话中“锻炼”的意思,不是要把我的自控力锻炼到无比强大(我要做自己的主人),而是锻炼我越来越顺服祂(我要祂做我的主人),对祂的同在越来越敏锐,越来越能及时回转向祂、依靠祂、从祂得力量。焦点在自己身上,被攻击被诱惑以至于失控的可能性更大。
这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到底什么是基督徒?他是行为完全、不犯罪的人吗?如果是,那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基督徒了,因为人没有不犯罪的。他是相信耶稣基督是自己的主和救主的人吗?听起来是对的。但很长时间里,这句话仅是存在我大脑硬盘里的一条教义,没有释放出应有的威力。
有一天晚上,我怀着对罪的忧愁睡着了。然后,我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个小女孩向神祷告,痛哭流涕,因为她的爸爸死了。神安慰她,给她看一个画面:在荣耀的天上,她的爸爸和数不清的人一起,簇拥在主耶稣身边;这些人手拿棕树枝,兴高采烈,一同来到天父脚前下拜。
一下拜,我心里的空洞就被填满了,并且在梦里哭得撕心裂肺,但眼泪里都是喜乐和感恩。我知道,这个小女孩就是我的女儿泡泡,她的爸爸就是我。我在我的罪里死了,但主耶稣让我活过来。这一辈子,无论我经历多少坎坷、曲折、孤独、绝望,无论我跌倒多少次,这天上的荣耀画面就是我的结局。这结局已经写好了,不是靠我的行为,是靠耶稣基督的救赎。
我很少做这样的梦,醒来以后,连忙记下。如果这是一个胡思乱想的梦,那梦过就算了;可是这个画面,与《启示录》7章的记载那么相似。我从前觉得《启示录》太难读,现在却发现,它给人心多么大的安慰!
作为基督徒,我要与罪和魔鬼争战,但这争战的最终手段,不是压抑本性,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享受上帝之爱的丰足。我在地上,很难做到完全。但这又如何?耶稣基督是我的救主,他为我死了,把我从律法下释放出来;他还是我的主,他的恩典必引导我一步步成长,直到天上成为完全的样式。“因为祂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比自控更宽阔的自由
《自控力》每一章,都提供了多种操练自控力的方法。作者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认为这些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人,读者可以通过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这些方法包括放慢呼吸、锻炼身体、感受自己的情绪、和目标相同的人一起奋斗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本身不是目的,有规律的生活也不是目的。操练自控力的目的,是自由,即在诱惑和压力面前,按自己真实的身份去生活。即便是不信神的人,操练自控力,也是为了寻找那个认真、努力并以此为乐的自己。如果认定自己是散漫、放纵的,那越努力操练,越陷入枷锁中。
基督徒在神的恩典中,已经得到新生命、新身份。作为神的儿女,操练自由生活的方式根本上是两种,即耶稣提出的两大诫命: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并且爱人如己。
其中,爱神是爱人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爱神或许也比爱人更容易一点,因为神已经付了爱你的代价,而且坚定不动摇(很少有人在你爱他之前,竟愿意付代价先爱你,而且坚定不动摇)。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一次死了,一次复活,这爱就立定了,稳了,岿然不动了。我再软弱、再污秽、再作死,这爱都不受丝毫影响。所以,“爱神”更准确的表述,是“回应神的爱”,在神的爱中得满足。
如何操练以神为满足呢?约翰·派博在《渴慕神》一书里写到,最重要的操练之一,是禁食祷告。所谓“禁食”,不是“挨饿”。它的本质,是暂时禁止那些带来愉悦的受造物(它们本来都是好的,是于我们有益处的),而单单定睛于造物主。从这个角度看,派博牧师认为暂时禁止看电影、看电视、打游戏等等,都属于广义的“禁食”。这些时间可以用来直面心底真实的渴望(这是娱乐和美食都无法满足的),寻求从神而来的满足。
有一首欢快的童谣般的诗歌,叫《我主耶稣是生命源》。其中有两句重复的问答:“难道永远再不渴?真正永远再不渴!”一问一答,像一曲喜乐的二重奏,又像一个孩子惊奇地睁大眼睛提问,并为得到确定的回答而心满意足。这正是我在爱神的操练中感受到的:越渴慕他,就越能以他为满足;越满足,就越渴慕他——我像一个不断被倒空的杯子,又不断从神领受满溢的祝福。
在此基础上,爱人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我个人的经验是:做那个主动迈出第一步的人。这对我来说很不容易。我认为自己性格内向,喜欢一个人呆着,不被打扰,做自己的事情——这种环境,是各种诱惑滋生的温床。于是,我在年初给自己一个挑战:我要去主动“打扰”别人。不是发发微信,或建个微信群,而是主动联系,见面吃饭聊天。
我觉得,内向和外向的意思,不是爱不爱和人接触,而是和人接触的方式不同:内向的人更喜欢、也更擅长小范围的深度交流。所以我不想再以性格内向为借口,逃避和人接触。这种性格反而是我的优势,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对方,这也是一种“爱人如己”。
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爱人来爱神,并在彼此相爱里享受神的爱。许多文章都提到:胜过诱惑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把这个隐秘的试探告诉值得信任的人,并且相互代祷。我也是这么做的:结婚前,会告诉信任的弟兄;结婚后,还会告诉我的妻子吉吉。这就像一片树林,土壤深处的树根相连越紧密,就越不容易被暴风雨摧毁;并且根深叶茂,一同结出佳美的果子。
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来自圣经的两节经文:“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马太福音20:28)我想,这条校训准确地诠释了“自由”的内涵:浸润于真理,投身于服侍,过以神为乐的生活——这是比自控更宽阔的自由。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101784阅读
101462阅读
101323阅读
101222阅读
101016阅读
101004阅读
100958阅读
100928阅读
100923阅读
10090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