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84阅读
主编:黑门 | 编辑:元斌
转载请后台输入 授权
随着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的热播,“大龄剩女”的婚姻问题再次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人来人往的都市中,单身女性的婚姻观早就非同以往,她们坚持宁缺毋滥,对方有一点不合,就绝不会将就结婚。
可是就像小说里说的那样:
在时间的荒原中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碰到一个刚刚好的人。真的好不容易。
也因此,身边越来越多所谓的“剩女”,她们甚至决定一辈子不结婚、生子。
在公司里还好,一回家,她们的这种观念和老一辈人产生了强烈的对抗。
大多父母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结婚生子是理所当然的事,围绕这一问题,拉扯战时不时的在千万中国家庭打响。
01
父母是横亘在
我们与死神之间的墙
最新一期《我家那闺女》里,焦俊艳请高亚麟老师做客。
32 岁的演员焦俊艳,没结婚也不想结婚,想说老了和一群朋友去养老院挺好的。
吃饭时,焦俊艳向高老师透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个人过的好好的,为什么非要结婚?
在以人情维系的中国社会里,我们大多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期待着从别人的嘴里得到肯定,得到价值。
但也有一些年轻人,试图挣脱这样墨守成规的轴轮里,寻找自我,追求自由。
焦俊艳说:
“如果我是个独立的个体,没有爸妈,没有亲戚朋友,没有亲人对自己的诉求和期望。觉得要放弃,那又怎么样呢?”
高老师犹豫了一下,凝重的对她说,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死神?墙?什么意思???
焦俊艳的反应和我们是一样的,起先也完全没听懂。
高亚麟一解释,便触动了许多人的心:
“父母在,比如你今年三十,你不会琢磨;你六十都不会想。
因为你老觉得有一堵墙,挡在你和死神面前。
你看不到死神。
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
让我们看来不解的是,父母为什么总爱唠唠叨叨?
在墙倒塌的那一瞬间,便有了答案。因为父母正在直面“死亡”,他们觉得日子不够了,怕自己步子赶不上,但却还有许多想做却还没完成的事。
节目中,袁姗姗的爸爸对此表示深有体会:
“父母没有去世的时候,我没有这个压力,当我看到我父亲去世时,我在想我很快也要走这步路。
你亲眼看到你父母老去那一刻,那个心情是不一样的,没有看到的时候,好像无所谓。”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为人父母都是有期限的”。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
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 诗篇 90:10
人生中也许有其他的不确定,但是死亡却是你我每个人生命中唯一确定的事。
包括父母。
父母的唠叨、担忧,无非围绕一个中心,就是有朝一日看到自己的孩子有着落。
希望有一个爱她的人可以依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不用飘荡,可以按时吃饭,安稳睡饱,可以不这么辛苦,懂得天冷了添衣,照顾好自己。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陪不了孩子一辈子,照顾不了孩子一辈子。
他们知道,自己有一天是会离开的。
02
在我们的厌倦中
他们渐行渐远
这让我想起朱自清《背影》中的一个片段,
作者因为要离家去北京念书,父亲本因为事忙已说定不去送了,托一个熟识的茶房陪同。后来又是百般放心不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送孩子去车站。
作者曾有两次调侃自己还算是个聪明人,都这么大年纪了,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像极了我们常对父母说的那样:我都这么大了,你就别操这么多心了。
但当文中的父亲决定去买几个橘子,让他带着路上吃,并吃力地爬过月台的时候,这个聪明人的眼泪竟怎么也绷不住了: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画面似曾相识吧?在我们每次离家的时候,父母也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多带点东西出去,就像自己孩子要去没吃、没穿的不毛之地一样,恨不得把家都给塞进去。
我妈每次都在前夜,就把我的行李塞得满满的,各种水果、零食、糕点……我也是这样说,不用了,太沉了,在那也有买的……
但对于父母从贫穷、饥饿中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路上带点吃的”便成了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们不习惯用言语表达爱,几乎不敢说“孩子,我爱你”这类甜腻的话,所以在你离家时让你带点吃的走,便成了他们最习惯向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可谁又能说,这一袋袋吃不完的家乡小食,不比那些说出口的爱更厚重呢?
03
孩子是父母离世后
还要活很多年的人
在《奇葩说》中,颜如晶曾提过一个观点: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可惜啊,我们往往在他们谢幕离场之际,才开始留意到转身的背影。
在《背影》的最后,读着尽是感叹: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想这位父亲内心一定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孩子有自己的学业、事业需要追求,他不得不送孩子远行;
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年纪已经大了,相伴的时间每天都在减少,隐隐希望孩子可以陪在自己身边。
我们的父母何尝不是如此:
一开始很担心——
“你这个工作不稳定,以后怎么办啊?
你还不快找男朋友,都几岁的人了!再过几年都没人要了。”
然后给建议——
“你最好还是去当老师,或者去考县城里的公务员,最近好像有考试的报名,要不帮你报个名?铁饭碗,多稳定啊!嫁人也容易~”
实在不听话就否定——
“你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出社会,搞东搞西的干什么?!安安稳稳会老家找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不好吗?”
父母这样的表达方式,其实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担忧。
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的节目里面讲到:
孩子不只是比我晚出生几十年的人,孩子,他们是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以后,还要活很多年的人。
比起被你抱怨,他们更不敢想,要是哪天他们不在了,你一个人该怎么办呀?
04
墙的背后不只死亡
还有永生
在《目送》中,有一句很经典的独白: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的这辈子,都在目送着父母渐渐走远,直到有一天,他们的背影消失在我们能目光所及的尽头。
从前,我对死亡并没有太多概念,总觉得那是一件很遥远的事。直到外公离世,妈妈伤心欲绝,我才意识到,她的爸爸再也回不来了。
因为外公没有信主,这一别竟成了永远。过了很多年,妈妈最遗憾的一件事,还是自己没能把福音传给外公。
当我们与死神的这堵墙轰然倒塌,父母离世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死”它张牙舞爪的真实面目。
在高墙筑起的日子里,我们安稳在城内,城外的“死亡”于我们是那样朦胧神秘,城内的人们也往往避而不谈,好像我们不去谈,就可以不用去面对似的。
骤然城墙倒塌,我们便无处可逃。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 希伯来书 9:27
因罪,永远的死亡是那样令人胆战心惊;因信,永远的生命是那样令人翘首期盼!这是众人的结局,残酷凌厉而又默然温暖!不如赶在父母走之前,就直面死亡,直面神。
身为父母的你,或许正急切地盼望着儿女能有一份幸福的婚姻,稳定的工作,可又是否为他们的灵魂得救、生命成长日夜焦急祷告呢?
身为儿女的你,已经错过了父母的前半生,接下来将直面父母渐行渐远的日子,已经得着救恩的你,甘心带着遗憾独自进入永生吗?
盼望墙倒塌的那日,你我看到的不是灭亡,而是一家人齐聚在基督里,得享永生的福乐!
101784阅读
101462阅读
101323阅读
101222阅读
101016阅读
101003阅读
100958阅读
100928阅读
100923阅读
100901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