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84阅读
去到新疆的石爱乐宣教士
Otto F. Schoerner石爱乐于1906年8月20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联合城(Uniontown, Pennsylvania),其父母是德国移民,1920年代在宾州管家镇(Butler)经营面包店。石爱乐年少时就参加了圣马可路德宗教会的少年团,并在一位敬虔的基督徒陶镘先生(Charles Troutman)指导下研读圣经,进而接受主耶稣基督为救主。石爱乐16岁时随父在店中学作面包师,但没多久父亲在一起在车祸中不幸丧生。此后,石爱乐和家人继续经营面包店,赖此维持生计。
在信仰上,陶镘成了石爱乐的属灵父亲。除了在主日学里教导他外,还经常指导他阅读释经书和宣教士的传记。陶师母毕业于芝加哥慕迪圣经学院,她和丈夫在家里设立了查经班,深受石爱乐所喜爱。在几年时间里,石爱乐完成了全部司可福圣经函授课程,并常常参加各种教会的退修会和培灵会。在这样的环境与追求中,他的灵命不断成长。
1927年,石爱乐将面包店交由母亲和弟弟照管,自己则进入慕迪圣经学院攻读宣教士医疗科,为宣教工作装备自己。同时还修读希腊文和音乐,至1931年4月毕业。
在神学院期间,有三件事对他影响甚大:第一,在1929年,内地会呼吁200名宣教士到中国,他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第二,他读过《忠心的管家》(Borden of Yale)一书,深受感动,立志到中国西北向回教徒传福音;第三,校园里有一对曾到中国宣教的裴忠谦夫妇,他们每周一次在家中举行祷告会。参加者多受他们的影响,后来到中国去宣教。也就是在这个祷告会中,他认识了道清洁姑娘(Miss Katie H. Dodd)。她是惠顿大学毕业生,1931年与他同时毕业。
1931年10月1日,石爱乐作为内地会宣教士,乘船从加拿大温哥华启程前往中国。10月22日到上海后,随即赴安徽安庆的语言学校接受训练,约六个月后通过了中文第一级考试。然后和另外五位青年宣教士一起被分派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这五位分别是英国的巴富义医生Emil Fischbacher)、赵立德教士(Raymond H. Joyce)、何仁志教士(George F. Holmes)、朱佩儒教士(William J. Drew)、和澳洲的柏爱生教士(Aubrey F. Parsons)。
新疆省资深宣教士胡进洁(George W. Hunter)特地赶来作他们的领队,带领他们去新疆。但因战乱交通受阻,胡牧师与巴富义医生等去北京探求良策,而石爱乐等则暂时留在上海待命。滞留期间,却不意遇见道清洁姑娘,她先石爱乐五天来中国,被派往安徽省颍上县工作,此时来沪办事。分别时二人互留地址,以便联络,保持主内情谊。
他们最后决定驾车经内蒙古驶往新疆。巴富义等人在天津购得两辆福特货运车,1932年8月25日开回北京。9月13日,他们从张家口出发,穿过长城进入内蒙古,向新疆进发。一路上他们各有分工,曾做过面包师的石爱乐负责七个人的伙食。
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在11月9日他们抵达迪化,全程共57天。抵达时正值回民叛乱,到处战火纷飞。由于各路交通受阻,邮件常被阻断,他们寄往国外的二十几个邮包也毁于战火。
由于战事惨烈,官兵伤亡惨重,所有宣教士都投入到救护伤兵的行列。石爱乐在神学院学过医疗科,此时成为巴富义医生的助手,协助他进行大小手术。因抢救伤兵,与胡牧师在新疆工作多年的马尔昌教士(Percy C. Mather)和巴富义医生几乎同时从伤兵感染上伤寒,先后于1933年5月24日和27日不治去世。
乱定之后,石爱乐和赵立德教士被分派到迪化以东150英里的古城(Kucheng,今奇台县)工作。该城位于戈壁沙漠地带,除一些水源、绿洲外,大都是不毛之地。在这一带散居着各民族人,从未听过福音。石爱乐和赵教士租到一个汉人居住的四合院的几个房间,于1934年4月安定下来。他们借医病的机会与汉人和少数民族接触,向他们传福音。他们每天早上以两小时治病,在一个月内竟有300多位病人前来求诊,使他们应接不暇。到了夏季,求诊者逾千,很快他们就与整个地区的人相熟了。他们见时机成熟,就于每礼拜日在他们的客厅开始崇拜。他们唱简单的诗歌,用通俗易懂的话向众人传讲福音。石爱乐的小风琴吸引了许多妇女和青年学生前来聚集。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邻居,包括汉人、东甘人和回回人,都乐于与他们来往谈道。
仲夏时节,他们买了车和马,或驾车或骑马到附近农村向农民和学生传福音,先后去过阜任(Fuyuan, 今北庭镇)、三台镇(Santai)等地。不久,他们又深入到天山山谷牧地向回回人、哈萨克人、奴丐人(Nogai)和蒙古人传福音。他们带着医药箱,边给牧民看病,边传福音,或散发单张,最后到达木垒镇(今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这一带居民虽大致友善,却无人愿意信主。但二人并不灰心,尽力做撒种的工作。
1935年,石、赵二人开始到城里大街上借用不同地方,在礼拜日下午公开聚会。一位从山西来经商的温先生曾和他们一起举行露天布道会,并作见证。同年圣诞节,在奇台有十多位信徒聚会见证主的恩典,见证主如何改变他们,使他们成为新造的人,二人听了很得安慰。他们亦利用春节农闲时到附近农村传福音。是年冬,石、赵二人都通过了六级中文考试,接着,他们又开始学习其它民族语言,以便传福音。数年劳苦,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一小群信徒,与他们一起查经,鼓励他们恒守主道。
1937年"七七事变"后,新疆的局势也变得紧张起来,石爱乐他们的行动开始受到当局限制,就是出入奇台县也必须要领取警察局的批准证。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4月,上海总会发出电报,要求他们在秋季前彻到沿海。于是他们安排好一切,和当地信徒告别,到迪化与其它宣教士会合。正当准备启程上路时,政局更加恶化,东行道路全部被封锁。他们只好往西,经印度绕行。6月18日,他们从迪化启程,顶着炎热,沿着天山古道向西走了40天,大约走了1000英里路才到达新疆的喀什。在那里又等了20天,与三名瑞典宣教士会合。他们一行六人随着30多匹马队,由三名官兵护送,于8月中旬南下进入印度。
这次行程令石爱乐终生难忘,因为他们是走在位于中、俄、阿富汗和印度四国之交界处的"世界屋脊"上。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崇山峻岭中,他们翻越一座又一座皑皑雪山,直到9月底才进入印度的喀喇区(Hunza)。在冰雪覆盖的山顶上,六人禁不住齐唱"三一颂",为回到自由区而感恩。他们再继续南下到印度的港口城市加尔各答,乘船经马来西亚、新加坡到香港,再转船驶往上海,最终于11月20日抵达。整个旅程他们辗转、跋涉了六个月之久。
经过六年书信往来,石爱乐和道清洁姑娘之间的感情已经成熟,到上海后,两人即决定成婚。上海英文报纸以"青年人走了六个月来迎娶新娘"为标题刊出他们的婚讯。11月25日,二人正式举行婚礼,由岳父道雅伯博士(Dr. Albert B. Dodd)主婚。婚后双双到山东青岛度蜜月。道姑娘于1908年出生在青岛,她的父母是长老会的宣教士,曾先后在山东的济南、青岛和滕县工作。
1939年1月,这对新婚夫妇回国述职并探望亲友。因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航运受到影响,他们延至1940年3月才从加拿大温哥华启程,于4月8日回到上海。当时中日战争正酣,内地会总部正尽力把宣教士从沦陷区转移到内地自由区。于是,石爱乐夫妇被派往河南省归德(今商丘市)的一个美南浸信会的福音站,协助八、九十位宣教士转移。1941年1月,他们从归德启程,护送新来的宣教士苏达益(Mr. & Mrs. Melvin Suttie)夫妇到沈邱宣教站,然后再去潢川。他们骑着单车,随13部满载行李的人力车启程。一路上亦水路亦旱路,十分难行,再加上兵荒马乱,险象环生。3月下旬,他们到达正阳关(今正阳县),受到豫鄂信义会高教士夫妇(Mr. & Mrs. Vincent Crossett)的款待。在这里,他们和苏教士夫妇分手,分别取道前往沈邱和潢川。
千辛万苦到达潢川后,受到戴文远姑娘(Miss Grace C. Davey)的接待。当时潢川宣教站由戴姑娘主持,有陆增光姑娘(Miss E. J. M. Lundie)和鲍紫蓉姑娘(Miss E. Marion G. Powell)与她同工。石教士夫妇到来后辅助当地教会长老牧会,到附近各村镇传福音。1941年9月18日,他们的长子雅各(James Albert)在当地一所隶属美瑞信义会差会的医院内出生。同年12月发生"珍珠港事变"。
1943年初日军突袭并占领潢川。石爱乐推着他的单车,师母抱幼子乘坐手推独轮车,仓皇向北逃难,最后到达河南北部的内地会。适逢河南圣经学院(Honan Bible Institute)院长调任河南省内地会代理监督,便聘请石爱乐出任该院院长。于是举家迁往河南圣经学院所在地周家口(今周口市)。在逃难途中,次女安妮(Anna Marjorie)于5月9日出生。
不久,由于日军进逼,内地会总会改派石爱乐到兰州主理甘肃省内地会财政。到兰州后,石教士即接手财政管理,代管本省各宣教士来往帐户,并代他们兑换所需钱币。不久又兼任博德恩医院(Borden Memorial Hospital)的业务经理,负责医院收支账目和采办所需各类药物。师母则负责宣教士招待所,接待来往的宣教士;同时也兼顾麻风病院的教育工作。许多汉人、回教徒和藏人都受惠于他们的医药与教育工作,信主的人不断增加。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同日,石氏夫妇的次子威廉(Stephen William)出生。1947年6月他们一家五口返美述职,石教士借此机会进入惠顿大学进修。
1948年9月21日,他们举家返回上海。长子雅各到江西牯岭内地会子弟学校读书;师母携安妮和威廉乘飞机往兰州;石爱乐则负责运送大批物资由水路沿长江到重庆,然后由货车转运,经四川成都前往兰州。这时,中国内战已接近尾声,时局之不确定性导致许多同工离开。1949年8月,彭德怀所部之解放军进驻兰州。同年10月20日四子查理(Charles Benjamin)在医院诞生,女儿安妮被送入牯岭读小学一年级。
兰州先由军人接管,接着省政府成立。随后,政府开始接管学校、医院。当时,石爱乐担任博德恩医院院长,全权负责一切院务。渐渐地,院务越来越受到干预,工作越来越难做。医院被要求只能医病,不准向病人传福音;医务人员还被要求参加社会活动和政治学习。接着朝鲜战争爆发,反美游行示威风起云涌。石氏夫妇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后被迫离开中国。
1951年6月,石爱乐一家六口,乘坐货运车,再转火车,经过三天的旅程到达香港。再绕经欧洲,于7月7日返抵纽约。此后,石爱乐受聘回母校慕迪神学院工作,达31年之久,直到1990年3月才退休。1993年底,夫妇二人迁入芝加哥附近Carol Stream镇上的一个退休中心。1996年8月20日庆祝石爱乐90岁生日时,众亲友都鼓励他写自传。他不负众望,于1997年完成,题为《服事基督》(Serving Christ)。完
本文来自:http://www.wellsofgrace.com/biography/china/schoerner.htm
101784阅读
101462阅读
101323阅读
101222阅读
101016阅读
101004阅读
100958阅读
100928阅读
100923阅读
10090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