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84阅读
失去挚爱是人间至痛,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温伟耀博士的生命历尽人间伤痛。
他在英国深造期间,前妻罗雅玲诞下患有严重智障的二女儿晓华,为助丈夫完成学业,遂担起照顾家庭重任。学成回港,妻子发现得了末期癌症,于是他背起家庭担子,一边教书一边照顾三名妻女。祸不单行,父亲患老人痴呆症,一次失足跌倒不久离世,未几妻子亦离他而去。
癌症夺走他前妻的生命,给他留下两个孤雏。两年后他再婚,与妻子重建家庭,但苦难并不因此离开。由于智障,晓华的国籍迟迟未定,一度惨成人球,温博士与妻疲于奔命,为女儿寻求院舍,后几经波折才安顿下来,却在26岁妙龄时返回天家。温博士痛失爱女,白头人送黑头人。六旬的光阴逾半活在无常的苦难中,如此独特的经历令他被称为“当代约伯”。
苦难中学会如何面对苦难。在爱女离世后,温博士擦干眼泪提笔语寄爱女:“因为妳常给我的苦困,因为妳的脆弱,令这个雄心勃勃的爸爸在名誉和地位的路上,被迫一次又一次的停下来。然后,我才有机会,触摸许许多多受苦的心灵和他们人性的尊严。孩子,谢谢妳。”
作为基督徒的他视每次苦难为明白人生的功课,并能经历上帝的爱和安慰,从而用这安慰去安慰其他经历苦难的人。他近日写了《上帝与人间苦难》(《苦难》)一书,对人们在苦难中向着上帝发出的种种疑问作出回应。新书发布会当天,本报记者与温博士再谈此课题。
对我个人而言没苦难是不能化解的,视乎一个人从什么角度理解际遇。对不同人来说不一样:有人认为“六四”是苦难,有的人家人离世甚至面对天灾人祸都不是致命的打击,有的人会因为一些小事自杀。对一些人苦难是无法化解的,因此有绝望并放弃,所以我这本书探讨从怎样的角度面对苦难,但最后一个人是否接受这条路去化解,在乎他的选择。
这样的讲法是否太理论、太乐观﹖我觉得不是。《圣经》罗马书5章说:“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如果一个人知道神将祂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并且在我们还作罪人时为我们而死,神的爱就在此显明,因此如果有人对上帝有信任,信任到一个地步:“我仍未相信你时你已爱我,无理由你此刻会离开我。”这是人对上帝的一种肯定。若他不肯定这一点时,患难或许生愤怒、愤怒生没结果、没结果生情绪低落——这两条很不一样的路。世界上的人走不一样的路,有的走左边,有的走右边,如果你愿意按照圣经的真理时,一定能化解。
何况主耶稣亲自到这世界经验苦难,而最后不以死亡和悲剧为结束,而是以复活和荣耀为结束,看这条路所表达的、上帝所彰显的,即人间的苦难并无将人打垮,在上帝真理的立场看。如此的话我不可能违背上帝对真理的看法,认为人间真有苦难是不可能化解的。人间苦难很厉害、很痛苦、很沉重,但在信仰里,人间苦难没有不能化解的
儒家的思想特别亦会重视这个,从孔子到孟子到未儒到现代的新儒家,他们的重点都放在“今生”,相信人的“内命”、“外命”都是无法改变。“内命”即出生如果,你的外貌、家人、民族都定下来无可选择;“外命”如你很努力工作,但公司因财政困难而倒闭、整个世界情况的改变,甚至传染病的来到……这些外命的人生际遇无可改变,但儒家讲“安身立命”,“命”本身无法改变,但如何在这命面前站立,这个是安身立命。
孟子说:“修德而泰之”,训练我的生命去面对人生的高高低低和打击,去显出我的生命的尊严,这是儒家思想里很积极的看法,这一点不只有基督教帮我们面对。当然他们不相信一个超自然的力量,要解决靠人自己,这一点和基督教有所差距,但其积极性和基督教的积极性是一样的,但我觉得差一点的是他们为什么不接受超自然者——神自己的介入呢﹖那不等于我们抱着手等待祂为我们解决问题,但有这位超自然者一起走时,这条路更美丽,正如我的书里都提到:无论你信有神也好,不信有神也好,你的人生都会有苦难,信有神的人同样要面对人生的苦难,但他还有一位全能、全爱的主宰与你同行,这是最大的祝福。这不会减低你的努力、减低你的尊严,但经验深刻的变相的祝福。我觉得基督教在这方面很全备。
至于佛教,整个信仰都从苦难开始,人生四苦——生、老、病、死无人能开脱,而佛教最重要的目标是如何从不能逃避的苦里解脱,所以佛教真的是正面地面对苦难的,不过佛教的理论最后的归结,用一种很独特的方式,既然人的苦难不能消除,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的真理一样:既然苦难不能离开,那就要改变我对苦难的看法、扭转这想法。这个智慧很深刻——人生的苦的终极是追求不应追求的东西、执着本来不应执着的东西,错配了,苦难由是而生。所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观,我们经验的世界毕竟是不能扭转不能执着的是空的,若我们能把握这种空的智慧时,有苦难来到就能化解之。
这其实也是很高超的智慧,我也很佩服,但我自己的看法是能做到这智慧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到一个地步、我见到的世界背后空的真相,落实现实世界生活中能体会的极少。但对大部份人来说每日面对的生活的苦,那这么苦时如何面对呢﹖有上帝与他同行,抓住上帝的真实,积极的态度即使你没读过书、读不懂佛经,不明白什么是佛经里的“般若”的智慧也可以,这就是基督徒奇妙的地方。有的没读书的人能达到佛学最高深的智慧同样的角度去改变的人生,这一点我想这就是基督教的平易和真理的普及性。
像《苦难》一书中多次提到:视乎你对上帝有多大的信任。“信任”不等同“信心”,在人生非理性的经验——苦难是非理性的经验,为什么会这样﹖我很不想这样,人会问:“上帝你到底在做什么﹖”在人的经验永远会这样的质疑,但在这时候人虽然不明白,虽然有眼泪,但对神说:“我知道你不会错,我相信你知道,相信祢让我经验的虽然我眼不能见,但必然是最好的。”这些话对人来说是非理性,但实质这是对神的信任,这是另类的措施。
有时这种信任不够时我又会跌落忧心难过、会有怀疑、愤怒,但当我的信任能提升自己对神有绝对的相信时,我的生命又可以有反弹。这真的不是人可以做到,也不是当时你自己可要求自己,是平日的工夫,正如我的女儿对我的信任是平日积累的。你和我平日在经验里看到神的真实,神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你惊讶神你为何如此能关心到﹖有问题有痛苦时你就抓住这些经验对神说:“虽然我不明白,但我不会怀疑你对我的爱有改变和不足够。”
所以每一次都是一个挣扎。面对苦难不是讲理论,没有方程式可以解决,而且今次即使你解决了,下一次苦难又会从另一个角度过来,下次是人际关系,下次是事业,下次是你的健康,再下次是最爱的人受的苦,这些都是无可预料的,不能一次过,而是每次面对这些关口时对神的信任,在挣扎中把握神,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温伟耀博士介绍
温伟耀博士早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物理学,以量子力学研究取得硕士学位。然后转为研究哲学及宗教学,先后再拿了两个博士学位: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博士,专攻现代西方哲学及基督教神学;另一个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哲学博士,专攻中国哲学。199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并兼任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莫庆尧医生杰出神学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亚洲神学中心研究员。
101784阅读
101462阅读
101323阅读
101222阅读
101016阅读
101004阅读
100958阅读
100928阅读
100923阅读
10090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