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36阅读
2
雅歌的主题是论到良人和女子之间的爱情,从开始时彼此不同的爱情观,到最后同心同行;这其间良人对爱情的要求是坚持的,不变的,女子的爱情观则是在不断转变过程中,直到按照良人的要求,建立自己和良人之间的真爱情。因此女子爱情观转变的过程,就是雅歌展开全书内容的主轴;女子的各种不同表现,就是反映她在不同阶段,对爱情观的不同向往。当我们把她这方面的表现排列起来时,就可以清楚看出女子对爱情认识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反映她生命成长的进程。
1)1:5爱情是靠自己秀美赢得优越的生活条件。
雅歌一开始就记载女子对良人的热切追求,因为她知道这是一位有权有势的君王;而她敢于这样追求他,就是凭借对自己的自信,她秀美、活泼可爱、跑得快、是耶路撒冷的小姐。同时她也知道自己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比较黝黑,因此赶快向良人解释,自己原来并不黑,是别人造成,是被晒黑的。这正是一般男女间彼此爱慕的条件,是钱财和美色交换性质的爱情;虽然有点庸俗,却是社会普遍接受的正常观念。
这是雅歌里女子对良人爱情的起点,是她初遇良人时的表现;因为是反映她生命刚在起步阶段,所以存这样的观念是可以理解的,良人并没有苛责。
2)2:3爱情是寻得如苹果树的生活保障和依靠。
女子被良人带进内室,享受到筵宴所的恩典祝福,更引起她对爱情的无限向往;这样的享乐生活,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目的,她心目中希望追求到的良人,就是这样一位能满足她幸福生活的王子。她这时的心情,是完全陶醉在自己已经找到一棵既能纳凉得庇佑、又能尽情享用其上果子的“苹果树”;希望筵宴所的筵席就这样一直继续下去。因此当她知道筵宴将要结束时,就产生“思爱成病”的失落心态(2:5)。
女子当时的心态,有一首诗歌最能反映出来,“以前要的是祝福,今要主自己”;当时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正是前半句所反映的,只想得到良人的祝福,并不在乎良人自己,只要有荫可遮,有果子可吃,就是爱情追求的内容,并不在乎这个良人是谁。
女子这样的观念,在初信信徒中应当是普遍的情形,因为这就是中国传统观念对信仰宗教的目的要求,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信仰内容;哪里的神灵验,就去求拜那里的神,所谓的“灵验”就是按照最能满足自己要求欲望的标准。
这种深深影响我们民族文化的观念,难免也会从初信信徒的信仰要求反映出来,相信耶稣的原因,就是因为耶稣比偶像灵验,听我的祷告,有荫可庇,有果子可吃。
初信信徒存这样的观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主、对救恩真理还缺乏全面认识,生命还在幼嫩阶段;因此需要经过教导造就,才能对真理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改变“只要祝福”的幼稚心态。如果是已经信主多年的弟兄姊妹,仍然停留在对主这样的认识和要求,还没有到“今要主自己”的生命表现,就需要反省,为何自己的生命,老是在“苹果树下女子”的光景。
3)4:16爱情是与良人一起构筑两人世界。
女子继续渴想能赢得良人的爱情,不过不再是靠自己的秀美和快跑,也不再是要得良人的祝福和保佑,而是想用自己的工作效果,上等的果品香料,吸引良人进园来享用。似乎这样的愿望已经表现出女子是想到良人自己了;但仍然无法摆脱自我封闭的狭隘观念,把爱情定格在她和良人两人之间的私事,构筑只有她和良人的两人世界。虽然在认识上有了一些进步,但基本还仍然是局限在自我中心的向往;只是从过去物质的层面,提升到感情的层面。
良人没有否定园中这些上等果品香料是好的,也知道女子希望他进来享用,说明她对爱情的认识是有了进步;但这样的爱仍然是感情的,自私的,不是良人所要求的。良人对爱的要求是起来同行旷野路,他关心的是旷野路上的使命,他的心意是把这些果品留给朋友们享用,正是神爱世人心意的体现。
当耶稣在提比里亚海边,和彼得对话时,彼得三次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没有否定彼得是有爱他之心的。但耶稣也知道,彼得对他的爱,还停留在感情的层面,只是师徒之间的情谊,没有进到生命的,使命的层面;因此耶稣纠正彼得对“什么是爱”的认识,三次回答都是同一个意思,爱羊群才是真爱他,做在羊的身上就是做在他身上。约21:15-17良人在这里对女子也提出同样的教导,给朋友们享用,就是给他享用;他不会为了自己享用果品而进入园中,他的心是在旷野。
4)5:8爱情是对良人真心的思念和追随。
当良人第三次前来访问女子敲门时,女子已经是在“我身睡卧、我心却醒”的光景中;5:2表明她开始明白,良人对爱情的要求是对的,心中已有愿意接受良人呼召,同行旷野路的意愿,只是还缺乏实际行动的力量。当她看到良人从门孔里伸进来的手时,就被激励起来开门并寻找良人;这时她不但心惊醒,身也起来,是达到良人“起来同去”的要求了。接下来她迫切寻找良人的目的,和当初“拉住他,不容他走”的寻找,已经完全不同,是真心要跟随他走,作他同行的伴侣;就像这首诗歌所说的,女子是真正到“今要主自己”的光景了。当女子有了对爱情这样的认识,离开作良人同行伴侣也就不远了。
5)7:12爱情是自己能献给良人的唯一内容。
在雅歌的内容里,常提到有一个葡萄园;女子曾经希望良人能留下来帮她抓小狐狸;后来又希望园中的果品香料,美丽布局,能吸引良人进园同住,但良人都没有接受她这样的邀请。这里她再次邀约良人去葡萄园,园中也仍然有各样果子,但女子要向良人献上的,已经不再是果品香料,而是自己的爱情;说明她生命已经有了彻底的转变,明白爱情的真正意义,不在自己秀美,不在献上果品,而是要献上自己的“爱”。
女子把自己的“爱”献给良人,意思就是放下自己对爱情的向往,按照良人对爱情的要求来爱良人,这才是良人对女子所要的真爱情;不是感情上的拥抱一下,不是口头上的甜言蜜语,而是如同贞洁童女那样,对良人除了爱以外,还就是“爱”(林后11:2)。
6)8:6-7爱情是坚定的、专一的、无价的、不变的同心同行。
当女子献上自己的爱,接受良人的呼召,走上了旷野路,她对爱情的意义,也有了真正的认识。虽然这段话乃是良人对爱情真义的宣告,但说的时候,女子正靠着良人从旷野上来,表明这也就是女子对爱情的认识。她真正认识到,爱情乃是深印在心(如戳记),永不止息(如死坚强),贞洁专一(如阴间嫉恨),忠诚火热(如电光烈焰),坚强不屈(众水不能息灭),不计代价(非财宝可交换)的追求。
这也是提醒我们在论到爱的时候,如果是指生活中感情的内容,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经历和观念,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如果是论到圣经真理层面的爱,就当按照这里对爱所下的定义来明白。不是感情的、生活的、物质的,肉欲的,而是坚定不移,全心专一,不计代价,不畏艰难的同心同行;和哥林多前书13章对“爱”所教导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要求(林前13:4-8)。
今日吗哪
丨诗119:80丨
55536阅读
54391阅读
53527阅读
52131阅读
51878阅读
51431阅读
51379阅读
50959阅读
50617阅读
50594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