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73阅读
我们读的这个关于患病38年的病人痊愈的故事是《约翰福音》中所记载的七个神迹里的第三个,这也是《约翰福音》所独有的神迹。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教导了我们两个宝贵的功课:“如何陪伴创伤者”及“生命如何得医治与改变”。这段经文让我们看见耶稣如何辅导与陪伴创伤者,即使那病人看起来不可爱、不懂感恩,耶稣仍然恩待他,主动寻找他,无条件接纳他,并且医治他。同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关于医治和改变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生命如何才能得到医治和改变。
一、你要痊愈吗?——自己做决定,负责任
这个人已经瘫痪三十八年了,他天天躺在池子旁边,等待解决痛苦的机会。当耶稣发现池边的瘫子时,问了他一个看似很不可思议的问题:“你要痊愈吗?”那个瘫子对耶稣的问题一定会感到吃惊。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就是为了得到医治吗?不过,如果我们想一想,耶稣问这个问题不是没有原因的。也许经过漫长岁月的求医问药毫无效果,在毕士大池边长时间的等待也希望渺茫,这个人对痊愈的所有希望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绝望、麻木。也许他对这样残废地过下半辈子已经认命、妥协了。另外他也要设想如果他痊愈后的一些情况:他腿好了,从此不可以躺在那里靠他人的施舍生活,他需要去找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并且需要缴税、要献祭、需要在家庭和社会上尽义务与责任。
一个三十八年没有工作的人,可能许多东西得从头学起,也许生活反而变得更加艰辛。人们也许不再怜悯他可怜他,而是嘲笑他无用。他必须离开池边,改变交往的圈子,到一个他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所有这些事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痊愈带来的,不仅是健康的双腿,也包括更多、更大的责任。面对这些可能的挑战,他很难不害怕。所以,当耶稣问他要不要痊愈的时候,瘫子顾左右而言他。
“你要痊愈吗?”这并不是一个疯狂的问题,它今天依然是有意义的,它深入人的内心帮助我们来检视内心深处的动机。
对因在过去遭受重大创伤,以至于对未来充满恐惧,因此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建起一个个自以为安全的堡垒,躲藏在里面的人,耶稣问你,“你要痊愈吗”;对被罪恶辖制捆绑或对他人无法饶恕,心中充满苦毒的人耶稣问你:“你要得释放吗”;对属灵上的挣扎:希望能走在神要你走的道路上,可是有一些改变不了的坏习惯,使你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到褥子上,耶稣问你:“你要胜过吗”;你愿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方法,不再盯着毕士大的池水,而是顺从耶稣的方法:起来,领受他的医治!你愿不愿意,离开你的堡垒,饶恕那得罪你的人,拿起褥子,有全新的、自由的、丰盛的生命?接受他的医治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改变。
我们需要回应主说“是的,我已经准备好让过去成为过去,我们不再有借口,不再哭喊说我过这样的生活,都是他人或环境造成的,不是我的错,别人应该受责备的!”
要改变这种瘫痪的生活方式,必须自己下定决心;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做决定。改变是要付代价的,你一定会经历成长的痛苦和情绪上的不适,其他人对你的态度和反应将会改变,你将不再像过去那样获得关注和同情,别人对你可能会有更高的期望,新的责任可能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当你这样做时,你会开始感觉自己正脱离各种原因所造成的无力和瘫痪,获得释放的自由。
二、停止寻找借口和理由
耶稣问了一个简单、直接的问题:“你要痊愈吗?”但这人的回应却相当有意思。他开始列出所有借口:“我独自一人,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我根本没有机会。”他没有回答主的问题,而是给出了自己没有得医治的原因:我是孤独的,我的亲人、朋友都抛弃了我;我是软弱的,那些强壮的总比我抢占先机;我是无助的,没有人肯伸以援手帮助我!
耶稣遇到这个瘫子那天是在犹太人理当快乐的一个节期,是在理当身心安息的安息日,然而这个病人心中却满是愁苦、绝望,没有丝毫的安息;在耶路撒冷这一意为平安之城中,他却没有一点平安,在“毕士大”这个意为“怜悯之家”的池边,他却得不到帮助。这的确是一个悲剧,但他仍然没有回答耶稣的问题“你要痊愈吗?”
“我之所以会成为悲观的人,全是因为我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我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这么沮丧。”“周围的人对我总是很不公平,这就是我会这么愤怒的原因。”每个人都能找到借口,并为自己不好的态度、错误的决定与火爆的脾气去责怪他人或环境。你也许有充分的理由去支持现在的感觉;你也许经历过太多生活的艰辛;也许你在身体、言语上或情感上被虐待;你也许正在挣扎着对付慢性病或无法修补的身体损伤。
我并非要把这些痛苦的经历淡化,但这些缠绕已久的障碍可能影响你的灵命、人际关系与自我形象。如果你想要走出瘫痪的生活,就不能用过去的情绪创伤,作为你今日错误决定、态度恶劣的借口,或当作不肯饶恕的正当化理由,别让你的过去决定你的现在和未来。
本文转自《基督福音网》
48973阅读
45427阅读
44697阅读
41199阅读
38514阅读
38105阅读
34526阅读
34431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