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71阅读
导 语
她们之间的爱与被爱看起来是婆媳这个身份,实际是两个独立个体的女性立场,在主的感召下发生的行为,这样的关系具有最深刻的意义。
在结婚之后,会随之产生姻亲关系。姻亲关系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关系。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和维系的,与此同时,这层关系也影响夫妻关系的质量甚至是走向,其中婆媳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在《圣经》中,有一个堪称经典的涉及到婆媳关系的故事,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了基督教群体看待婆媳关系的基本观点。这个故事来源于《旧约·路得记》,也是《圣经》中留下的为数极少的由女性名字命名的篇章。
婆婆拿俄米在两个儿子相继去世的情况下好心地劝她的两个儿媳改嫁,“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婆婆拿俄米并不拥有对儿媳们的绝对权威,她没有强迫她们继续守在她的身边伺候她。在当时的犹太社会,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如果没有丈夫的经济和社会支持,妇女的处境非常困难。婆婆拿俄米不忍心看着儿媳们受苦,不顾自己的需要劝儿媳们改嫁,拿俄米对她儿媳的关心与祝福深深感动了她们,一位儿媳妇决定改嫁,但另一位儿媳路得决定永远陪伴婆婆。从此婆媳俩相依为命,拿俄米后来还促成了路得与族人波阿斯的婚事,而路得心怀感激并奉养着婆婆至终。
《圣经》中拿俄米与路得婆媳相处的案例,让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婆媳之间如何相处的原则。
第一,共同信仰
最初,她们的信仰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拿俄米是以色列人,路得是摩押人,她们都有各自的神。路得嫁给拿俄米的儿子后,她转而开始敬畏真神,信靠耶和华上帝。信仰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她的生命,还改变了她的所思所行。
路得后来一系列的选择都与自己的信仰有关,这从路得与婆婆的对话中就能看出来:“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1:16-17)这说明路得选择与婆婆同去,也是基于敬畏耶和华上帝的缘故。其实,我们从拿俄米对路得的一系列安排上也可以看出是基于信仰的缘故。试想她们若没有共同的信仰,能够彼此顺服吗?肯定不行。
第二,同甘共苦
最初,拿俄米的一家应该是非常幸福的,虽然他们寄居在外地,但是夫妻相爱,两个儿子也相继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也很有盼头。然而,好景不长,厄运就接踵而来,不仅自己的丈夫去世,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最后只留下了三个寡妇,相依为命。
面对这种情况,离开是最好的办法,拿俄米也就是这样劝勉她们的,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拿俄米这个慈爱的婆婆把媳妇当作女儿,为她们着想,盼望她们能再有好归宿。母女般的爱让路德主动选择与婆婆共同面对困难,同去伯利恒,靠着拾取别人丢下来的麦穗生活,两人相依为命。这足以证明她们是可以同甘共苦的人。
第三,彼此成全
对于拿俄米与路得来说,她们都有各自的需要。拿俄米需要什么呢?短期来说,她需要被照顾,能够有人为她养老;长期来说,她也担负着家族延续的重任。路得需要什么呢?她还年轻,需要爱情与婚姻以及美满的家庭,这样可以有人与她同走天路。
她们面对这些需要,是彼此成全对方。路得选择照顾婆婆,虽然从她丈夫去世之后就失去了这个义务,但是她仍然主动承担,让人敬佩。到了伯利恒之后,拿俄米也不忘记路得需要,为她促成了一桩美满的姻缘。她们彼此成全,使一个极其困难的家庭,重新回到幸福的轨道中。
她们之间的爱与被爱看起来是婆媳这个身份,实际是两个独立个体的女性立场,在主的感召下发生的行为,这样的关系具有最深刻的意义,把婆媳关系按照最基础的人际关系交往准则去把握,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其他的人际关系一样,需要慢慢经营,不要将其妖魔化。
从这个真实的圣经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不仅仅是效法婆婆拿俄米的仁爱、善良、体贴、坚强,效法路得的忠贞、顺服、温柔这些美好的品质。在这美好的婆媳关系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是那位信实慈爱的真神成就了这一切。
|路得记1:11|
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
为何要跟我去呢?
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
48971阅读
45425阅读
44694阅读
41197阅读
38511阅读
38102阅读
34521阅读
34426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