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34阅读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薇言朗读音频
文 | 李贤
片尾曲 |《标竿人生》
经过多年的学习后思考,笔者发现我们需要重新建构一套整全的神学是难而又难。有时发觉一些似乎新颖独到的观念,进一步深入阅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在几百年前早已有人论述。
所以,笔者目前更多的思考都是在阅读之后,进行一些处境性的整合和反思。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我总是在读完书之后写文章。
本文的内容启发自《凭信心不凭眼见》一书。该书对于基督救恩的核心及其次序有非常清晰的论述。但是可能该书主要的处境是西方教会和神学院,所以有些内容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但该书在相关内容神的分量绝不会如同该书的篇幅一般轻巧。
以下几点关乎称义和成圣的误解常见于中国教会的讲台之中,笔者将从圣经以及改革宗神学做出回应:
称义和成圣同属于
基督救恩不可分割的整体
笔者在数次国内的讲台上听到同一种断论,就是我们接受一个极其败坏没有改变的人也可能是得救的。言下之意是,我们认为得救不一定完全代表着行为的改变,实际上这是完全割裂的观点。信心与行为的关系是如何不可分割的整体,称义和成圣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梅钦这样说:「当保罗谈到唯独因信心称义时,他指的就是产生行动的信心」。[1]
葛富恩则将之反过来说:「信心是称义唯一的媒介,但称义之人不是唯独只有信心」。[2]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救恩的两个部分称义和成圣视为一个得救之人内在和外在的表现。这也是保罗的教导和雅各的教导同作为圣经正典之故。
不少人将称义和成圣完全两分化,以至于将神的救恩果效止于称义的阶段。这样的观念实际上是忽略了圣经中整全的救恩观。传统教会只是强调称义部分属于神的工作,却忘记了成圣也当赖乎圣灵的更新。
当我们强调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时候。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将得救的果效不止于一时之际,更是一生之久。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一种极端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他们认为只要我今天信耶稣了,即使以后不信了、不去教会了也是得救的。
由此可见,我们观察自己或者他人是否重生得救了,不应该只是停于一时。就如有人急切的劝说慕道友决志祷告,当对方生硬的跟着祷告后便一厢情愿的恭喜对方:你已经得救了!这样的催促可能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成圣不仅仅是对称义的回应
更是神的恩典
有另外一种表达常见于中国教会之中:称义是因,成圣是果;或者说成圣是对称义的回应。笔者并非是说这样的观点完全不正确,而是认为这样的表达并不是很准确。
当我们说称义是神的恩典,而成圣则是对神恩典的回应,或者是我们感恩的行动时。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危险,一方面是如上文所指的,将神的救恩限于称义这个部分,而将成圣完全归功于人的作为。实际上不仅仅称义完全是神的作为,成圣更是神完全的作为。我们所有的良善都是来自于神。
圣灵动工所产生的善行,并不只是生命的道路,同时也是通向生命/得救的道路(善行是信心结出的果子,而非发生在信心之前)。[3]所以笔者其实更加认为成圣不是由外而内的,而是由内而外的,因为我们没有称义的成圣是空壳,是没有价值的善行。
成圣是自然性的,也要努力追求的,就像是孩子若是健康,就自然会长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按时作息、饮食。借此我们也要时常提醒在成圣的过程之中完全要依赖圣灵的大能。
不要从道德和行为的角度论述救恩
我们决不能否认基督救恩必然会带来行为和道德上的改变,但是葛福恩《凭信心不凭眼见》一书给我带来的反思不仅仅止于此。大多人都会如同上文的思路一般论到内在的称义,就一定会说外在的成圣,教会对基督救恩的论述已然完全的道德化了。基督福音所要达至的结果就是如此?
葛福恩认为现在教会普遍存在一种危险,就是只是从道德和行为的角度来论述救恩。他更愿意从进入或者恢复与神的关系来论述神的救恩,即与基督的联合。他认为称义和成圣,都是与基督联合的展现。[4]这样表达似乎很是抽象,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称义是基督替代我们达成的,成圣是只能联结基督才能达成的。
若只是论到神救恩带来的外在改变,我们将始终把福音的果效停留在自己身上,但这并非是基督的旨意。因为神救恩的果效不只是让我们趋向于一个完美的道德人,而是我们进入与基督全新的、和睦的或者是被造时的属灵关系。
圣经不仅仅描绘我们重生之后应该有的生活,更是强调我们因信关系与神被修复,重新得到儿子的名分。
救恩实质是上是将我们从与基督敌对的关系,改变为联合的关系。从关系的角度论述救恩、论述称义与成圣,会显得神的救恩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活。这也帮助我们不只是关注基督救恩带来了什么外在果效,而是借着救恩帮助我们将所有的焦点置于基督耶稣自己身上。
希望以上的梳理对你来说有所帮助,就如同我自己阅读时得到观念上的更新一般。对于称义与成圣的梳理有利于帮助我们明白神的救赎作为,以及了解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因信得救之人的基本情况。
所以,当我们论到称义的时候,是在解释作为基督徒为何会是这样;当我们论到成圣的时候,是在解释基督徒与神联合应该是怎样。若我们在基督救恩这根基上出错,我们就会因为无知而与神的救恩错过。
以上许多观念对你而言可能会有些错置感,但是如果你也愿意深入读这本书就会深入了解了。所以笔者建议,您如果看完文章不甚明白,那么可以考虑读完书以后再细细阅读一遍。
[1]葛富恩,《凭信心不凭眼见》,136页。
[2]葛富恩,同上,137
[3]参考西敏要理问答,第32问。
[4]葛福恩,同上,62-63页。
完
作者简介
李贤,牧师,现于湖南服侍;道学硕士、文学硕士;专注于系统神学研究,青少年教导。以牧会与神学教育为志向。
101234阅读
100613阅读
100596阅读
80762阅读
70804阅读
62790阅读
61119阅读
60070阅读
56647阅读
53017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