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06阅读
案例概略
前来接受辅导的是一个基督徒,因为头脑里反复出现诅咒上帝的念头而痛苦不堪,陷入极深的犯罪感之中。他每天都害怕受到上帝的惩罚,以致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又犯罪了。虽然每天都在祷告、忏悔,依然遏制不住头脑里的“恶念”。
当事人举例说:“有一天我坐在办公室里,窗外有一个同事在跟人说话,我朝窗外看了一眼,心里突然担心那个同事会知道我在看他,就把脸转开了,但事后又觉得自己这个行为心怀鬼胎,存心欺骗一样,就觉得自己犯了罪。”又有一天他在家看电视,脑子里又出现了“恶念”。还有一次上街,见到女人,心里又“动了淫念”。
到了后来,他脑子里开始出现“亵渎上帝”的念头。这使当事人更加惊惧不安,感到自己罪责深重。就这样,当事人整日沉溺在恐惧里,害怕上帝的愤怒与惩罚,极力要消除心中“恶念”,却控制不住。
了解当事人的生活状态,发现他孤独,自闭,没有朋友,对工作没有兴趣,生活压力很大。例如,按揭购房欠下大笔贷款,妻子怪他挣钱太少,靠几个工资不知何时才能还讫。这使他感到喘不过气来。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妻子难得看见他心情好了一点,脸上露出一丝笑。
就在这时,他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来:“像你这种满脑子都是恶念的人,哪还有资格高兴!”接着,他的脸就一下子沉了下来,赶忙自个儿祷告求赦罪。
妻子见他这样,总要责怪他古怪、孤僻,对家人从来不闻不问,气愤时还骂他“自私鬼”,说这个家没有一点欢乐,像个坟墓一样。有好几次,妻子说实在忍受不了了,向他提出离婚。当事人感到委屈:“心里有这么多恶念,我哪还有心思去管这个家?”
我探索了当事人的成长经历。他生长在一个乡村,幼年时期,父亲在城里工作,母亲带着他和几个哥哥生活在村庄上。这个家庭的成员在性格上都沉默寡言,互相之间缺少沟通,也很少跟外界来往。
父亲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大多是没有成家的大伯照顾着这个家。“大伯是一个性格有问题的人,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对人怀有仇恨的心理,跟人交往躲避、懦弱、恐惧,对家人脾气很坏”。当事人对大伯怀有感激之情,有一次他得了肺炎,是大伯照顾他才活了下来。
有一天他听到别人跟大伯说话:“你这样照顾他,他长大了不一定会记得你。”这话对当事人刺激很深。后来,因为害怕大伯,他很少跟大伯亲近。再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到外地去了。毕业之后,大伯已经去世了,他没能报答大伯,心里感到很内疚。
在当事人的回忆里,童年生活蒙着一层阴暗的色彩,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家人都觉得在当地受人欺负,希望他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好让这个家扬眉吐气。
因此从小学到高中,当事人带着一股狠气、怨气强逼着自己读书,一天到晚“死拚”,简直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最终他考上了大学,但长期压抑自己使他在大学期间患上了强迫症。症状时隐时现,一直没有得到医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机关工作,也很少与人交往,过得相当孤独。
后来,他经人介绍去了教会,受洗信了主,时而去做礼拜,但始终没有进入到教会的团契生活中去。接下来有人给他介绍对象,见了几次面之后,他觉得不合适,想与之分手,但不敢讲出来,也就接受了。
结婚之后,每当妻子责怪他的时候,他就为当初的选择后悔不已。再后来,当事人脑子里开始出现各样的恶念,他为此苦痛不堪。
带着这种痛苦,他不顾路途遥远,前来向我求助。第一次面谈之后,我意识到,像他这样的情况,需要多次辅导才能促成他有所领悟和改变。
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人辅导经验的局限,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们之间没有建立起长久而稳固的辅导关系。这次面谈之后,他再也没有来过。
时至今日,两年已经过去了,我一直在心里记挂着他,这篇文章算是一个案例分享,目的是推动教牧辅导工作在教会全面开展起来,使心灵有痛苦的人得到更好的帮助。但需要说明的是,出于为当事人保密的辅导原则,本文所述内容只是一个概况,对当事人的真实信息已做过技术性的处理。
选自《中国教牧心理辅导网》
88406阅读
82066阅读
79534阅读
71320阅读
57229阅读
57027阅读
56997阅读
51881阅读
5124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