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06阅读
从几天前的美国大选日,到前天的“双十一”,身为基督徒的你错过了日日刷屏哪一样?答案反应了你更注重哪个世界。听听巴刻在今天文中的扎心之言吧:“今日的基督徒已不再为天堂而活,因此也不会明白与世界分别开来的意义,更遑论付诸实行了。”认真通读全文,你会知道,他不是要基督徒避世隐居而反对我们关注世界,恰恰相反,更好地关注另一个世界的人,才会在现世真的有智慧以对。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壹二15-17﹚
1、
你无论如何都不要爱世界
这些恳切的言词是使徒约翰在约翰一书这封书信中论点的关键。他正在写信给一家教会的剩余信众,那里大部分会众已离去,只剩下这忠心的一小撮仍然持守福音。脱离教会的人自称所信奉的一套基督教信仰较为崇高、追上时代和比较理智,他们认为道成肉身和赎罪是无法确定而且不必要的,因此对任何不愿接受新教导的人都既蔑视又厌烦。
约翰在信的开首提醒那些留下来的信徒,他曾亲眼见过基督,现在是带着身为基督见证人的权威来说话﹙一1-4﹚,他的信息重心一直都是,耶稣的宝血能洁净人,把人从罪中拯救出来,得与圣洁的神同走圣洁的路﹙一5-10﹚。随后他清楚说明他以牧者身分写信给他们的目的──劝诫他们切勿陷入那些脱离教会的人的罪恶中﹙傲慢、憎恨和不检点的道德生活﹚,并敦促他们紧循顺服神和爱人的道路,要一如既往,忠心地在这条路上过得胜生活﹙二1-14﹚。
接着约翰突然用三个短句来总结信中的反面重点。他指出,那许多信徒离开教会,实际上根本的原因是爱世界,而这同样是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无法爱神的原因;所以,在你所做的一切事上,无论如何也不要爱世界!
我们要重新校正爱与盼望的目标
爱世界是什么意思呢?约翰对这种贪爱加以分析,解释为常说“我要……”的情欲﹙私欲﹚和说“我有……”的骄傲﹙虚荣﹚。他所指的,是贪得无厌地渴求你所没有的东西,同时自满地夸耀你拥有些什么﹙16节﹚。对于约翰三句简洁的话,我同意前面引述的这个译法:“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爱世界的意思,就是热切渴望拥有世上一切,并因所拥有的而自鸣得意。
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便明白为什么爱世界就不能爱父了﹙15节﹚。爱世界是自我中心、贪得无厌、傲慢、野心大而且占据心灵的,因此爱世界的人再没有空间留给任何其他的爱。爱世界的人每时每刻都在事奉敬拜自己:这是他们的全职工作。
这样看来,谁把全部希望都集中放在求取物质的享乐、利益和特权上,终必注定痛失所爱,因为如约翰所说﹙17节﹚,这世界不能永存。生命中最肯定不过的事情,是有一天我们都要离去,留下世上的享乐、利益和特权。唯一不能肯定的,是我们会否在离开世界之前就已丧失这一切。不过,神的真正仆人则不会如此痛失所爱。他们的爱和愿望都以圣父和圣子为中心;他们与圣父及圣子相交﹙参一3﹚,而这关系早已建立,是牢不可破的。
约翰的分析给我们诊断出一种病症:没有让福音来决定他们的生活模式。这种疾病的症结是误置的爱和盼望,患者单单指望从现存的万物秩序中寻求现在与将来的快乐。欲望与盼望乃人之常情,但把我们的最高价值与期望都放在今世的人和事物上,那就非常危险。约翰提供了疗法:把爱与盼望的目标重新校正,从今以后,单单仰望从神那里得着喜乐满足。
从两个世界角度看待人生
若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弄清楚两点。
第一,我们应从两个世界的角度去看人生和活出这一生,不应只想到仅有一个世界。
在过往,这其实是非常普遍的基督徒观点:每个信徒都知道这是正确的态度,并且努力实践出来。直至近期,人们才不再接受这套观念。虽然现代人听来或者觉得古怪,事实上这个道理很平常。新约圣经的教导明显而一贯地是谈及两个世界的。
耶稣经常教导人说,人在今生所付出的,或没有付出的,决定他将来上天堂或下地狱的命运。使徒的见证也充满喜乐的盼望,不是指望离开这世界之时得与基督同在,就是期盼有一天看见他再来,迎接他的子民进入一个万物更新的秩序中。
新约圣经道德观的基本信念是:基督徒在地上生活应以天上为念;现在所作的决定应以将来为目标;在此生应避免作出危害日后荣耀盼望的行为。
耶稣说:“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太6:20﹚。保罗说:“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乃从圣灵收永生。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6:7-9﹚荣耀的基督在致七教会的信中给那些“得胜”世界、肉体和魔鬼的人所作的一切承诺,都关乎未来的国度﹙参启2:7-10及其后经节、17、26-28,启3:5、12、21﹚。
新约圣经中出现许多这类经文,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审慎地过现在的生活,以致将来在那永恒的帐簿上,所显示的是我们在神面前活得富有。昔日的基督徒从不会怀疑这点。
但在近代,同时出现的一些发展已削弱了这个真理的影响力。由于马克思主义者和某些人嘲笑“死后天上的盛宴”是那些不能面对现实、感情脆弱的人的白日梦,部分基督徒因而丧志,以天堂的盼望为耻。批评者指出,心存对天堂的盼望是有害的,因为这盼望令信徒再也无心在地上对抗及消灭罪恶;这些指摘导致敏感的基督徒心灵在羞愧之余,还增添一份罪咎感。
其实这全属无稽之谈。正如C.S.路易斯所说:“你只要翻开历史来看,就会发觉那些在今世作出最多贡献的基督徒正是最多想及来世的人。带领整个罗马帝国归信基督的使徒、兴旺中世纪的伟人,以及废除贩卖奴隶制度的英国福音派信徒,全都在地上留下印记,原因正是他们时刻以天堂的事为念。自从大部分基督徒已不再思念将来世界的事以来,基督徒就再也不能在世上发挥多少影响力。”
可是,许多基督徒都不读历史,因此不明白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多么错谬,而C.S.路易斯是何等正确。还有,那些生活于基督教后期西方世界的信徒每天都呼吸着唯物世俗主义的毒气﹙我们大可以这样称它﹚;这种世俗化思想同时以大众化﹙传媒﹚与高深的形式﹙文学与高等教育﹚出现。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属灵的眼睛与心肺都受损害,再看不见现世时空秩序以外的现实,也无心去探求。种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势力,使西方基督教变得只注重现世的生活,简直彻底扭曲了基督教的信仰。
总的来说,今日的基督徒已不再为天堂而活,因此也不会明白与世界分别开来的意义,更遑论付诸实行了。今天,不效法世界的范围只限于世人为达到他们的目标所采取的方式,而什少牵涉到目标本身。世人都追求享乐、利益和特权吗?我们也一样。
我们不准备放弃这些目标,也无力抗拒它们,因为我们已给基督教重新塑造了另一套模式,在新的模式底下,快乐比圣洁重要,今生福分胜过将来蒙福,健康与财富是神的最佳恩赐,而死亡,尤其是早死,并不值得感恩,也绝对不如古老的圣公会祷告册所说的,是拯救我们脱离罪恶世界诸般痛苦的一种解脱,而是最严重的灾难,经常摇动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怀疑神的良善。我们的基督信仰是否已走样?确是如此。基本原因是我们失去了新约圣经的两个世界观──就是视来生比今生重要,明白到现世生活基本上是为预备及训练我们去过永世生活的。
这种纯正的他世观﹙other-worldliness﹚一天未能寻回,我们的基督教仍会走样下去。这套观念完全无意轻看今世生活所能赋予的奇妙、荣耀与丰盛内涵。他世观的精神是,在此生中,不论你的寿命是长是短,你要以客旅的身分去看万事,像约翰·班扬在其不朽经典名著中所描绘的天路客一样,要认识到你是在归家途中的旅客,你所作的一切决定都应以此为出发点。
彼得前书清楚说明了这点。彼得说,信徒靠赖神的怜悯,借着基督的复活,有确实的荣耀盼望,而神现在正保守他们、预备他们,使他们将来得享这份荣耀﹙彼前一3-9﹚。所以要“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13节﹚,“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17节﹚。“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二11﹚要忍受不论是人或撒但的敌意攻击,毫不畏缩,紧抱荣耀的盼望,对基督忠心不渝,坚决信靠父神。“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五10﹚
无论走过去、现在或将来,这永远是基督徒应走的正确道路。
我们花多少时间默想?
第二,对神的爱和盼望是生命更新的动力。
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特征是人人都很冷漠。我们干这干那,表面上热心,却没有认真投入感情。基本上我们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闲着不愿动,除了自己的私事外,根本没有什么能深深感动我们。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某方面来说,这是对今天使我们在感官上不胜负荷的大量广告与宣传的防御反应。不过,我怀疑这同时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思想不及祖先们有深度,也不像他们那样肯花长时间去凝神思考;他们所处的年代,没有现代生活那么复杂和节奏急速,也没有今天那许多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今天甚少人会运用想象力去深思,因此没有多少人明白沉思的动力,而我们自己也不曾受这种力量推动。
“默想”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基督教用词,意指聚精会神的沉思,能带来动力;但我们花多少时间去默想呢?
我们从新约圣经中认识到,神救赎的爱和基督徒荣耀的盼望决定性地支配信徒的生命。保罗就是适切的例子。保罗传福音、牧养信徒,表现得那么自信坚定、热情而精力充沛,哥林多人还以为他心理不平衡──换句话说,是疯了。保罗虽受哥林多人嘲讽,却表现得镇定自若。“我们若果颠狂,”他反驳说,“是为神;若果谨守,是为你们。”
然后他解释他为什么有这些表现:“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5:13﹚。“激励”的希腊原文意指“使处于强大压力之下”:保罗的意思是,他由于认识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付出的救赎的爱,得着无比的动力;这种认识也同样大大激励宣教士先锋史他德﹙C.T.Studd﹚。史他德曾说:“既然耶稣基督是神,又为我舍命,那么我为他作的任何牺牲都不会太大。”
在前几节,保罗谈及盼望在他生命中所起的作用,如何给他力量坚持下去,激励他,以致即使身处看似无法忍受的困境,如疾病、孤单、凌辱和别人的漠视等,仍能勇往向前。
“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正如经上记着说:‘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我们也信,所以也说话;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稣复活的,也必叫我们与耶稣一同复活,并且叫我们与你们一同站在他面前。……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8-18﹚
复活了的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与盼望,他所差来的圣灵具有苏醒人心的能力,这能力也就是保罗生命中内在更新之源。他支取这泉源的途径,是借着心中常存荣耀的盼望。保罗显然会像班扬的“坚守”先生﹙Mr.Standfast﹚那样说:“想到我将会做的事情,和那在另一边等候我的,就像心里燃烧着一颗炭。”
神的爱和应许改变了保罗的一生,重新模塑了他。约翰也谈及这种改变,并明确地指出这改变对所有信徒的意义。
“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神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0-16、19﹚基督徒效法耶稣的榜样,以爱去回应神的爱,并且无条件地爱其他信徒;他们因着认识基督的爱,便能付出爱。再者:“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末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约一3:1-3﹚若有人不是这样受盼望推动,受爱心支配,使徒约翰必认为他不是真正的信徒。
根据使徒的经验和期望,福音信息所引发对神的爱和盼望能根本地改变一个人的生命,既在行为上,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动机上,更新人的心灵。神的爱能激发信徒为爱主与爱他人的缘故,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神所赐天堂的应许,能使信徒在受到敌视、经历失望沮丧时,立定决心,坚持下去,并能增强信徒抗拒罪的能力,换句话说,是更有力量去抗拒世上享乐、利益与特权──那些使人忘记神的诱惑,更能够抵挡如亚当与夏娃所面对的试探。
但是,不论是使徒或任何人,若期望这种福音的双重动力在自己生命里起更新作用,岂可以不经常默想神的福音,并加以反复思考?保罗和约翰凭亲身经历,以及从神所领受对属天恩典的理解,假定信徒必因认识到救赎的爱的真实与天堂的实在,而感到兴奋异常,以致日夜思想,就像新婚夫妇那样,时刻想到配偶可爱之处,想到两人的一切末来计划,心中充满喜悦。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的。
说得很对,确实应该如此。可惜住在我们里面的罪阻挡我们,而周围的世界又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大诱惑者撒但决意要尽他所能,使爱与纯洁不能开花结果。因此,我们要竭力保存对神的爱和盼望,务求这些动力始终发挥强大的激励作用。自古以来基督徒在这方面要付出的努力就是默想。
默想是一种有方向的思想操练,常被人比作牛反刍食物,然而今日的人却不甚了解默想的意义,因此我不得不求教于基督教先贤。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一书卷三第九章的题目是:“默想那将来的生活”。他指出,我们对现世的态度绝不能是desiderium﹙渴望得着今世所能给予我们的东西,以致成为它的奴隶﹚,而应该是contemptus﹙认识到世界于我们并没有终极价值,因此要与它分别开来,并且甘愿顺着神的旨意随时失去它﹚。
“必须弄清楚一点,我们一天不全然轻看今生的生活,我们的思想就始终不能提升,去渴求与默想那将来的生活。”
华来斯﹙Ronald Wallace﹚把加尔文的整个观点概述如下:
那么,对待这个世界的正确态度,就是以客旅身分度过在世的日子,心中所思念的,是目前旅途所朝向的另一个目的地,一方面把我们在此所享有的一切恭敬地呈献在神面前,任他喜欢随意拿走,一方面在享受那标志着神的慈爱的今世创造时,视这些为刺激胃口的头盘,旨在预备我们将来得享更丰盛的荣耀──
换句话说,存着感恩的心,把今生视作来世的预备,加以善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满心感谢,真正地尽情爱此生。我们因此发现一个似非而是的真理,就是惟有当我们真正学会轻看今生时,我们才懂得真正去爱这一生。
那么,按加尔文的意思,我们应该如何默想那将来的生活呢?要刻意去想它﹙他在整章里不断叫读者“学习”、“推论”、“深思”、“反省”、“考虑”、“判断”──换言之,是动脑筋﹚。但是,我们对未来生活应有怎样的构想呢?加尔文指出,我们必须想到那内在更大的荣耀,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将与神有更亲密的相交,并能脱离今世的种种限制﹙第4节﹚,另一方面是因为天堂生活的实现证明神的实在,说明敬虔生活与敬虔人的价值﹙第6节﹚。这些思想能把我们提升至超脱尘世的境界,同时激励我们在地上忍耐生活,直等到神的时间来临,把我们接回天家。
(摘自巴刻《生命的重整》,宣道出版社,2001.11)
推荐阅读
◆ 二十一世纪的基督徒,该怎样看待委身这件事?
◆ 我们在这邪恶世上如何做真基督徒?
◆ 你如何寻求内外合一的改变?
◆ 真基督徒的生命成长平衡而无虚假
88406阅读
82066阅读
79534阅读
71320阅读
57229阅读
57027阅读
56997阅读
51881阅读
5124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